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历史背景:
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洪流中也潜伏着令人不安的暗流。1924年6月,国民党内的右派分子邓泽如、张继、谢持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声称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于本党之生存发展,有重大妨害”,“绝对不宜党中有党”。8月,张继等又抛出所谓《护党宣言》,诬蔑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消灭国民党。 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中共中央于7月1日发出党内通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坚决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活动。
陈独秀、恽代英、瞿秋白、蔡和森等连续发表文章,痛斥国民党右派违背国民党一大政纲、破坏革命队伍内部团结的反动言行。此刻,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在这场日益高涨的大革命浪潮中,共产党人是应当在国民党的旗帜下为了国民革命运动去组织中国工人、农民以及青年,还是应当由共产党直接去组织群众?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制定新的工作方针和政策,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作准备,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二、第四次大会代表简介
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
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
1976年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彭述之
彭述之(1895-1983),湖南邵阳人。
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
回国后主编《向导》和《新青年》;
在中共四大、五大相继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32年10月被捕入狱;
1937年8月获释;
1948年,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并迁往香港;
先后流亡越南与欧洲;
1973年移居美国;
1983年11月28日病逝。享年88岁。
张太雷
张太雷(1898年6月17日-1927年12月12日),原名曾让,字泰来,学名复,自号长铗,参加革命后初名春木、椿年,后改太雷 ,男,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是党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
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
张太雷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李维汉
李维汉(1896-1984),又名罗迈,湖南长沙县人。
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校友结识,并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
1919年赴法国留学,后参与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筹建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八七会议后,李维汉一度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
解放后任中共统战部部长。
有两子,分别是李铁映、李铁林。
李维汉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
主要著作有《李维汉文集》、《回忆与研究》。
1984年逝世,享年88岁。
向警予
向警予(1895-1928),女,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
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有的同志考虑到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严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太危险,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去,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向警予置生死于度外,继续留在武汉湖北省委机关工作。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时年33岁。
范鸿劼
范鸿劼(1897-1927)湖北省鄂州市葛店镇人 ,1918年入北京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北方地区的各次革命斗争。
192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是小组最早成员之一。
1922年6月,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执行委员、团地委书记。同年7月至1923年6月,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7月至1927年先后任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委委员、委员长、组织部长,中共北方区委宣传部长,主编过北方区委机关刊物《政治生活》。
1927年4月6日同李大钊一起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英勇就义。时年30岁。
高君宇
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山西静乐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
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
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为全国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
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共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5年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
李启汉
李启汉又名李森,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朝阳村人(1898~1927),中共省港罢工委员会书记。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毛泽东发起的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运动。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党员,著名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兼干事局长。
一九二七年四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时年29岁。
林育南
林育南(1898年12月-1931年2月7日),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工人运动,历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主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宣传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代理书记、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21年7月16日,与恽代英等成立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中共一大后,恽代英、林育南宣布解散共存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家。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31年1月17日离奇被捕,同年2月7日在上海牺牲。时年33岁。
阮章(1902-1926)原籍广东省。字炳文,曾用名阮济。
1920年从天津南开高中毕业,进人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任练习生。进厂后常和邓培接触。
1921年春正式成立产业工会京奉路机务处职工会时,被选为工会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7月任唐山社会主义青年团秘书。
1921年12月参与发起创建唐山工人图书馆,不久又举办工人补习夜校,任教员,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2年4月经邓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8月调东北锦州机务段任副稽查,以此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工作。曾带领铁路工人斗倒欺压工人的恶霸,在直奉战争中向驻军郭松龄部提出保护铁路工人利益的3项要求得以实现。
由于在革命斗争中历尽艰辛,终致积劳成疾,于1926年3月16日因病逝世。
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时年24岁。
汪寿华
汪寿华(1901-1927),浙江诸暨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江浙区委(上海区委)常委、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是五卅反帝爱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先后参与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被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1927年4月11日深夜被青帮流氓头子杜月笙指使打手活埋于上海城西枫林桥,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员。
时年26岁。
郑超麟
郑超麟(1901年-1998年),福建漳平人,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家、思想家,托洛茨基主义在中国的代表人物。
191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2年为“少年共产党”18名代表之一。
1923年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24年被派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党报,草拟共产党内部教育与党外宣传的文件,翻译布哈林所著《共产主义ABC》,同时担任上海大学教员。参加过五卅运动,第二、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参加中共五大。后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八七会议后随中央秘密回到上海,任新党报《布尔什维克》主编。
1928年赴福建整顿党务。1929年至1930年后与陈独秀等转向托派。不久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15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提前获释。
1940年回上海,参加中国托派组织的领导机关--《斗争报》编辑部。同时翻译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
1942年,中国的托派组织重新分裂。为后来命名为“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领导人之一。1952年入狱。
1979年恢复自由,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著有《郑超麟回忆录》、《从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等。
1998年逝世,享年97岁。
朱锦棠
朱锦棠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顺直省委前委书记。湖南醴陵(今株洲县)人,1895年10月29日出生在醴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一个贫农家庭。
参加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5年四大后被中共中央派往河南豫北地区任巡视员,后任焦作地委书记。他发动组织焦作煤矿工人举行第一次大罢工,并取得胜利。
1926年3月,中共北方区执委书记李大钊派他任北平明星印刷局经理,负责印刷《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他任中共顺直省委前委书记。
1928年6月,任上海赤色救济分会党团书记,专门从事反对白色恐怖、争取释放政治犯、营救被捕同志、慰问蒙难者家属等工作。
1929年夏,受周恩来派遣,他任古玩店经理,直接与共产国际代表接洽。
1933年1月,开设中华商社西药房,从事地下工作。
1934年6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自动脱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积极参加难民救济会收容难民工作。
1947年7月,举家迁回家乡务农。1966年8月病故,终年71岁。
庄文恭
庄文恭(1901年1月-1965年11月),绍兴县人。
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新思潮、新文化的熏陶,投身于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参加了“一师风潮”的斗争。
1920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月,与华林、罗亦农等12名青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任代理发行人,同时兼任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工友》旬刊的编辑。
1924年7月,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兼组织部长。
1926年春,上海地委扩组为中共上海区委员会(辖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改任区委委员、组织部长。期间,重视绍兴党的建设。11月,到杭州重建杭州地委,任书记。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恢复绍兴党的活动,5月中旬,选派杭州地委委员徐梅君来绍,重组中共绍兴地方委员会。6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任书记。8月,因身患肺病,向党中央提出辞职。9月,经中央正式批准后,在沪养病。不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文恭先后在财政部税务总局、农产品采购部财会局、商业部财会局等单位工作。
1965年11月,在北京病故。享年64岁。
沈定一
沈定一(1883-1928),清代进士沈受谦之子,又名沈崇焕,本名宗传,字叔言,又字剑侯,号玄庐,萧山昭东长巷村人(长巷村粮长支沈家三少爷)。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兄弟三人,排行居三,人称“三先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秀才,三十年(1904)任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后调任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但因帮助中国同盟会发动河口起义,被人告密,遂被迫赴日留学。
沈定一于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光复上海的武装起义,同时又招收革命青年1300余人,在沪创立“中华民国学生团”,自任团长,受到孙中山的嘉奖。
1928年8月,沈定一在赴莫干山会晤戴季陶的返途中突遭枪杀。时年45岁。
王华芬(女)浙江余姚人。1919年进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1年初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转学到绍兴女子师范学校。
1924年毕业前到衙前农村小学任教。同年5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8月同沈定一在广州结婚。不久回上海任上海平民夜校教务主任。同年底兴起的国民会议促成运动中,经组织指派为浙江宣传员,到杭州开展国民会议宣传活动。
1925年春回衙前参加国民党萧山党部工作。同年7月追随沈定一参加国民党右派的西山会议派。
1926年初被任命为西山会议派中央的妇女部部长。
1927年初发起成立衙前妇女协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与萧山县党部工作,任执行委员。
1928年参加衙前乡村自治活动,兼区党部执委和东乡自治会妇女协会代表、衙前乡村师资训练所负责人等。同年8月沈定一被刺身亡后,出任衙前乡乡长和农会会长。
1931年任私立定一小学校长。
1939年2月到重庆。先后在重庆师范附小、重庆国立女子师范附小、李家沱工业区公立小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回到衙前,恢复定一小学,仍任校长。后任定一乡乡长。1949年初辞职,任吟龙乡第五保国民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将校产交政府。
1985年因病逝世。
张伯简
张伯简(1898-1926),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剑川金华桥头街人。伯简受父亲教诲,学习刻苦自励,在大理省立第二中学时,语文成绩最优,今存《鸡足山游记》,即当时的作文。伯简还以书法见长,剑川县文化馆尚存其行书杜甫《秋兴》直幅四屏。
1916年,大理中学学生与宪兵的一次斗争中,成为斗争组织领导者之一。
1917年,伯简中学毕业,毅然到南方革命中心广州,投奔滇军。
1919年,“五四”运动风暴席卷全国,严酷的现实和民众的英勇斗争,更激发起张伯简爱国热情。怀着进一步丰富知识和探求革命真理的强烈愿望,同年冬,赴法勤工俭学。
1921年冬,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正式成立。张伯简被选为组织委员。同年秋,张伯简被中共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通过学习,伯简成长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4年秋,受组织指派,伯简回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并受瞿秋白之聘,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后因中共在上海建立“国民通迅社”,张伯简受派参加领导工作。
在中共四大期间,张伯简受党委托,负责"四大"事务工作。
1926年8月,张伯简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全力投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正当伯简和同志们日夜筹划工作,领导群众开展斗争之时,肺病发作,病倒在伟大罢工斗争第一线。党组织立即把伯简送往珠江颐养园医院抢救,终因救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28岁。
1945年4月1日,周恩来亲笔为张伯简填写了牺牲干部登记表。
张申府
张申府(1893-1986),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 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因政见不同退党。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6年逝世,享年93岁。
维经斯基
维经斯基(1893年4月-1953年),本名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又名查尔金、吴廷康。俄国人。
1920年5月,经东亚书记处临时执行局主席维经斯基同意,在上海成立了“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运动即将并入共产国际运动的洪流。
1924-1927年间维经斯基先后六次来华,沟通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维经斯基被共产国际看成在工作中犯了重大错误,调离了中国。回国后,维经斯基不再在共产国际工作。他担任了全俄农业合作社园艺中心副主席。
在1932-1934年,维经斯基担任过红色工会国际太平洋书记处书记。
在1935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共产国际“五大”。 也就在这一年,他被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教授。从此,维经斯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不过,他仍时时关心着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写下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文章。
1953年,维经斯基病逝于莫斯科,终年60岁。
三、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在当时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阐述和回答,而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会议通过的文件指出: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不是以附属于资产阶级的身份,而是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和目的参加的。在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虽还幼稚,但因为它最受压迫,所以最有革命性,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大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的阐述,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策 划: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