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至3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1933年2月,敌中路军3个纵队约16万人,在陈诚的指挥下,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于乐安、龙骨渡、金溪等地集结,企图围歼红1方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这时,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党中央领导机关,已由上海迁入中央根据地。红1方面军此时共有7万余人的兵力,遵照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于2月上旬西渡抚河,围攻南丰。陈诚急令中路军各纵队向南挺进,企图以优势兵力同红1方面军主力在南丰地区决战。面对当面严重的敌情,总政委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于13日毅然决定,改强袭南丰为佯攻,接着又主动撤围南丰,采取退却步骤,以一部兵力将敌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准备歼灭抚河西岸援敌之一部。这时,何应钦误认为红军主力往东向黎川地区转移,即令其中路军三个纵队向广昌、黎川地区追求,迂回包围我军。2月27日至29日,在宜黄之黄陂地区,红1方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的战法,歼敌第52、第59师,俘敌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在三天的时间内,红1方面军取得了一仗歼敌两个整师的重大胜利。
敌军两个师被我歼灭后,完全陷入被动,陈诚被迫调整其中路军部署,将分进合击改为中间突破,其以6个师分成前后两个纵队,向广昌方向进攻。红1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吸引敌前纵队加速南进,而主力则向北移动。当敌后纵队与前纵队相距100里,前后处于孤立态势时,红1方面军于3月21日,在草台冈突然向敌发起进攻,歼敌第11师大部。22日,敌第9师一部企图增援第11师,在东陂地区遭到我军沉重打击。敌第11师被残后,陈诚的中路军其他各部纷纷后撤。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1方面军主力和地方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
历史意义
此战,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的正确指挥下,既运用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又从国民党军队进攻时采取新战略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原有的经验,采取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方法,在黄陂、草台岗两次战斗中,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三个师,俘师长李明、陈时骥,击伤师长萧乾,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首创了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这在以往各次战役中是不曾有过的。朱德说:“陈诚几年间所依靠的部队整个打垮了。四次‘围剿’也算告结束了。”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陈诚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男,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台湾地区"行政院长"等职。
陈诚主政台湾省期间,在民生、军事、经济各方面皆有政绩,对稳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台统治作用甚大,台湾民众称呼其为"陈诚伯"。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也是自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中华民国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

余汉谋
余汉谋(1896-1981),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最后官至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一级陆军上将。曾被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晚年余汉谋定居台湾,蒋总统并未追究余汉谋军事责任。余汉谋将领得以清闲安逸过日子,1981年病逝台北。
策 划: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