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
红军强渡嘉陵江
战斗经过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作战,决定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指挥渡江战役的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
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情况,红军必须采取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策略,寻找隐蔽地点造船,然后秘密抬到进攻出发地,突然发起进攻。经过紧张而艰苦的努力,战士们按期造出70多艘木船和3座竹桥。经过反复勘察,部队选中塔子山地区为主要突破点,同时决定在苍溪城上游的鸳溪口和下游阆中以北的涧溪口两个地点强渡。
指挥部一声令下,渡江工具一夜之间就抬到30里外大山后面的塔子山。
3月28日21时许,江上弥漫起一片轻雾,正是渡江的好时机。“急袭渡江!”随着一声令下,指挥部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两个营和总部教导营迅速登上木船、竹筏,穿波破浪,向西岸疾进。
在涛声和夜色的掩护下,突击队行进到离西岸50米处才被敌军哨兵发觉,敌人的机枪和排炮响了起来,火光映红江面。在塔子山的红军炮兵开始还击,火力一起压向对岸。离江岸20多米时,红军战士争先恐后跳下江,涉水冲上对岸拼杀,很快全歼了守敌1个营,随后又击退了南北两翼敌人的反扑,占领敌1个营的沿江防区,夺下了赵家山、杨家坝。
29日拂晓,红八十八师第二梯队两个团渡江登岸,分两路攻占了东青场。这时,先后传来红九军主力在左路涧溪口胜利渡江、红三十一军一部在右路鸳溪口强渡成功的消息。从鸳溪口到塔子山至阆中一带100多里的嘉陵江上,红军船桥并用,源源不断地过了江。
历史意义
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之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强渡江河战役。红军主力在近百公里的江段上多路突破敌嘉陵江防线,先后歼敌7个多团,攻占阆中、剑阁、南部、昭化4座县城和军事要地剑门关,为红四方面军随后进兵川西北打开了通道,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关人物简介
徐向前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百折不挠,义无反顾,鞠躬尽瘁。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好学不倦,实事求是,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胆略和政治远见。他襟怀宽广,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严守党的纪律,是党性坚强的模范。他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作风民主。他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群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严格教育子女。徐向前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王树声
策划王树声,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