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西进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左路军北出阿坝,迅速占领夏河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随后,由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红军将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泥泞和饥饿,历尽艰辛,终于在8月底以前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8月20日经过草地到达阿坝。 班佑以东之上下包座位于松潘北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
起因
守敌胡宗南部独立旅第2团分驻上包座的大戒寺1个营、求吉寺2个营,两处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49师由松潘以北的漳腊驰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截红军。
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红四方面军部队来承担,并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求歼包座和来援之敌。具体部署是,以30军第264团攻击大戒寺之敌,30军主力第88师、89师埋伏在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准备歼灭敌增援的49师;4军第10师攻击求吉寺之敌,其主力控制各要道,并随时准备出击;以红一方面军第1军为预备队,位于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
经过
1935年8月底,红军右路军经过艰苦跋涉,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国军觉察到了红军有穿越草地的意图,就派兵平行北上。
胡宗南得知后十分震惊,急忙电令伍诚仁第49师迅速向包座增援,欲将红军阻止在包座河一线。
红军围攻大戒寺,49师也正需要过来救援。毛泽东到红30军视察,让官兵很受鼓舞,他们下决心1对1歼灭掉和自己兵力一样的国军49师。
包座位于松潘以北的包座河畔,分为上、下包座,包座河横贯南北,时值雨季,水深流急。红军要北上甘南,必须打下包座。
守敌胡宗南部独立旅第2团分驻上包座的大戒寺1个营、求吉寺2个营,两处凭借山险林密,筑以集群式碉堡,构成一个防御区,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急令第49师由松潘以北的漳腊驰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截红军。
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道路,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迫切任务。鉴于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军(即红三军团)还没走出草地,开路的红1军又比较疲劳,徐向前主动向中央与毛泽东建议,由红四方面军部队担负进攻任务。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请求。徐准备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求歼包座和来援之敌。具体部署是,以30军第264团攻击大戒寺之敌,30军主力第88师、89师埋伏在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准备歼灭敌增援的49师;4军第10师攻击求吉寺之敌,其主力控制各要道,并随时准备出击;以红一方面军第1军为预备队,位于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
国民党军第49师沿着松潘通向包座的大道开进,于8月29日下午到达了距上包座约15公里之松林口。伍诚仁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并在第49师整编后被蒋介石委任为师长,傲气十足。虽然其在此前的作战中领教过红军的厉害,但伍诚仁坚信走出草地的红军已经是疲惫之师,没有能力与他装备精良的部队抗衡,因而下令部队连夜进攻。
黄昏时,战斗打响。红264团稍作抵抗即向大戒寺东北后撤,诱敌深入。伍诚仁志得意满,将师部及师直属队移驻大戒寺,边向胡宗南报捷,边下令部队全线向北推进。红30军部队沉着应战,以一个团节节阻击,依托一些小的山头边打边撤,逐步将敌诱入预设阵地。
31日下午,敌第49师全部被诱进了红30军的伏击圈。这里是一个山谷,山上全是原始森林,红30军部队隐藏在丛林之中。伍诚仁将红军的边打边撤误以为是节节败退,命令全军放胆前进。17时,冲锋号四起,红30军部队一齐出击,冲下山坡,扑向敌群。经过数小时激战,敌第49师大部被歼,伍诚仁受伤后乘夜逃窜。与此同时,红4军在军长许世友指挥下,向求吉寺之敌发起攻击,歼敌1个营。
包座战役,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以疲惫之师攻击敌人精锐之旅,毙伤敌4000余人,俘8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粮食、牲畜,取得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欲将红军困死于川西北草地的企图。
老红军回忆,49师进入原始森林,这里的松树都很粗。这样49师容易被森林和树木阻挡,火炮、机枪难以发挥出来威力。上层调度如此粗心,但其基层部队灵活善战。当30军冲向国军行军队列,国军还收缩起来防守。30军将其截断,吃掉了大部。
包座战役,红四方面军一个军能吃掉胡宗南同等兵力的一个师,作为包座战役的具体指挥者,徐向前功不可没。
意义
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红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使北上红军得到了基本补充。包座战斗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使敌企图把红军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许世友
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因病病逝,享年80岁。
陈昌浩
陈昌浩(1906.9.18-1967.7.30),又名陈海泉,曾用名苍木。出生于武汉市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今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11月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月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他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三驾马车"(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获"卫国战争奖章"。
1951年回国,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等职务;1967年含冤辞世,1980年恢复名誉。
胡宗南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寿山,原名胡琴斋,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胡宗南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1950年兵败后去台湾,曾在大陈岛指挥沿海游击部队。历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等。1962年2月14日因心脏病病逝。
策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十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