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知书格物,以文化人

联系我们

0737-6350926

hncu_tsg@163.com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史教育专栏>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铸初心 记使命 勇担当

之三十一

长征路上著名会议(三)

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

2021-05-14 09:17     (点击: )


IMG_256

鸡鸣三省会议会址

一、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第一,根据遵义会议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决定由洛甫接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第二,根据敌情变化,对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和行军方向作出调整,部署红军战略转移。

第三,应中央苏区来电请示,讨论和研究了中央苏区今后的行动方针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央分局“应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强调“一切重要的军事问题可经过军委讨论,分局则讨论战略战术的基本方针”。

“鸡鸣三省”会议是推动形成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一次重要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最重要的历史启示在于我们党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毛泽东高瞻远瞩、谦诚果敢,周恩来对党忠诚、大公无私,朱德仁慈宽厚、豁达大度,张闻天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博古顾全大局、襟怀坦荡,表现了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品质和高风亮节。

二、扎西会议

IMG_256

扎西会议

会议背景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开始向川北进军,渡过赤水河,准备渡长江北上。这时。蒋介石为防止中央红军渡江入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立即调集重兵,企图堵击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由于敌情的变化,红军改向川、滇、黔3省交界的云南境内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在红军向扎西地区集结过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扎西境内连续召开会议。

会议内容

一、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和部队缩编问题,作出了"回兵黔北"和"缩编"的决策。在中央红军面临着敌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中央军委果断决定暂缓执行渡江入川的北进计划,改向云贵川交界的扎西地区集中,在川、黔、滇边境进行机动作战,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为适应"回兵黔北"的战略决策的需要,中央还决定缩编部队,以充实部队的战斗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二、讨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

三、2月8日,讨论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对中央红军与全国各地红军突围转移,粉碎"围剿",取得长征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讨论中央和全国其他苏区与红军的战略方针及组织问题。决定"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要求中央分局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同时决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委员有项英、陈毅、贺昌等5人,项英任主席;还决定了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应"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同时决定,组成革命军事委员会分会,委员有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等,贺龙任主席。

五、作出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决定。

会议意义

扎西会议是长征中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遵义会议决议的正式成文,都是这次会议最后完成的。这次会议为实现长征中的战略转变,进行了切实的指导和部署。同时开始了以负党中央总的责任的张闻天和红军实际上最高领导的毛泽东互相配合,领导全党全军的新格局。

IMG_256

苟坝会议

三、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1时,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一个"万急"电报建议中央红军改驻打鼓新场(时属黔西县,今金沙县城)的国民党追剿军王家烈纵队(黔军)。红军总司令、前敌司令部(3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提议成立的)司令员朱德认为:打鼓新场是黔北首镇,又是通往毕节的要塞,黔军比国民党中央军好打,打开打鼓新场有利于中央红军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扎西会议决定创建川滇黔边根据地)基础。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时称前敌总指挥)毛泽东在云南威信县境就构思好把滇军调到贵州腹地来,绕个大圈子把中央红军带出蒋介石大包围圈套小包围圈的绝境,北渡长江(金沙江)去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同时军委二局戴镜元截获敌方向遵义调动部队的电令,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向遵义、鸭溪、枫香、打鼓新场压来;同朱德产生分歧。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遵义县第十二下区平安乡苟坝新房子(今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四合村民组)召集驻苟坝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革军委局以上首长开会,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问题。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坚决表示反对。当天晚上,毛泽东又找到周恩来进一步解释反对的理由。

3月11日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讨论攻打打鼓新场问题,并和毛泽东一起最终说服与会者放弃这一主张,使红军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会后,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成立“中央新三人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的建议,周恩来将建议转达给张闻天。3月12日,张闻天在苟坝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

苟坝会议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背景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参会人员

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

会议内容

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毛泽东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毛泽东在会上还指出他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要把保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他们是追击,已经改为围剿,他们要打破这围剿,他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主要内容是:

1. 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报告指出:自俄界出发已走2000里,到达这地区的任务已完成了,敌人对于我们追击堵击不得不告一段落,敌人围剿了,而我们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他们正准备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所以,现陕甘支队,应提出保卫陕北苏区的口号。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会议上想在会合后,带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那时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观点是没有的,现我们应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改变,从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2. 确定了红军当前作战方针。毛泽东根据陕北的环境和形势,阐明了红军的作战方针。指出,10月到11月初约20天,我们方向应是西和西北,大的方向是陕甘,陕甘晋3省是发展主要区域,现在先向西,以吴起镇为中心,整顿部队,扩大部队,群众工作。

3. 规定了红军当前中心工作。报告指出:在部队方面应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这三件是部队中心工作。

4. 决定继续加强与国际联系。报告说:与国际联系派一支队去,取得国际技术帮助,仍是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具体不能派去,条件还不够。

5.重视同西北同志的团结。毛泽东指出:现我们应极大注意两方面关系问题。南北军队有些不同,互换领导,亦须注意。我们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

在讨论中,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博古、贾托夫、张闻天、彭德怀先后发言。他们着重阐述了下列主要问题:

1. 粉碎敌人围剿,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指出:如没有动员广大陕北群众,单靠陕甘支队力量,是不能粉碎敌人围剿的。由于陕北苏区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扩大和保卫陕北苏区",要"采取一切力量来巩固与发展陕北苏区"。

2. 拥护榜罗镇会议决定,使陕北成为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指出榜罗镇决定的改变是很正确的重要的,是很应该的,应决定在此建立巩固苏区,应向战斗员解释。彭德怀指出:俄界会议还不能决定在陕甘的什么地区建立根据地,现已胜利的到达这一地区,保卫这一苏区是惟一正确方针。

3. 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刘少奇认为: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联络,现虽不能派部队,但用电报或通讯,与之联络是很重要。博古指出:派一个支队在打通国际路线应拒绝,取得联络,求得指示,是很重要,长期失去国际联络是损失。张闻天认为:打通国际路线,无论如何要打通,主要是政治帮助,与之发生直接联系。

4.加强与西北红军联系。叶剑英认为,应使二十五、二十六军了解中央红军到陕北苏区,为着领导一方面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军,我们应公开军委与中央机关,他还提出,恢复一、三军团名义,有很大历史意义。

毛泽东作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已经完结一年长途行军,开始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他还强调指出:正确的方针,需要我们一致的努力,首先统一领导问题,应由政治局委托常委去解决。

会议意义

吴起镇会议是榜罗镇会议和铁边城会议的继续和完善。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结,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次会议为1935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顺利会师作了准备,对团结和汇聚西北革命力量起了重要作用。这次会议对党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和党在西北地区开始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作了重要的准备,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10月29日,陕甘支队发表《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明确指出,陕甘支队与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会合,为的是"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替中国苏维埃运动定下巩固的基础迅速赤化全中国。"指出"我们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号召全体指战员,"团结起来为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武装保卫苏联而斗争。"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IMG_256

夏曦

夏曦(1901-1936),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桃花江镇(今属桃江县)人。毛泽东同学,曾和毛泽东一起参加湖南革命运动。是湖南群众运动的重要骨干,湖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1931年3月,夏曦被派往湘鄂西苏区接替邓中夏的领导工作,并兼任红二军团政委。在此期间,夏曦展开大规模的肃反行动,1936年2月28日,在毕节涉水过河时夏曦因身体疲倦被卷入漩涡而死。

IMG_256

贾拓夫

贾拓夫(1912年-1967年5月7日),男,字孝先,原名贾耀祖(曾用名贾元、拓夫、红光、虹光、关烽、绍先),籍贯陕西省神木县,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 。

贾拓夫是中国经济战线上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曾任中共陕甘苏区中央局白区工作部部长、陕北省委宣传部部长、三边特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秘书长,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兼轻工业部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被毛泽东誉为"陕北的才子"。

策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十四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