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红军改编后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8月9日,中共中央随即派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飞赴南京,共商国是。8月12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又同南京张冲、邵力子、康泽商讨中共起草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于日军全面侵华,蒋介石急于调遣红军开赴华北对日作战,不得不放弃一些苛刻条件,同意红军的作战任务是充任战略游击队,执行侧面作战,协助国民党军“骚扰与钳制日军大部并消灭其一部”。
8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编3个师,设立总指挥部,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蒋介石不再坚持派军官到八路军任职,只往八路军总部及3个师派联络参谋1人。争执已久的红军改编编制及人事问题终于解决了。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的命令。这一天,正好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8月25日洛川会议闭幕当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向全军颁布了《改编令》:
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为着实现共产党中央给国民党中央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使红军成为抗日民族战争的模范,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以争取最后的彻底胜利,特依据与国民党及南京政治谈判结果,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
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
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
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周昆为参谋长,罗荣桓为该师政训处主任,肖华为副主任。
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二0师,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为副主任。
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二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壳为参谋长,张浩为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
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行之。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
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
同日,中共中央军委还发表原陕北红军改编命令:原陕北红军分别编入八路军的3个正规师,另从红一、二、四方面军中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由萧劲光任主任,下辖8个警备团及三八五旅旅部和七七跂团团部,负责陕甘宁边区的保卫。
8月25日,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发表通电,宣布就职,宣告部队已改编完毕,即将东进杀敌。8月2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前方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9月11日,八路军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改称总司令、副总司令。
八路军3个师的番号为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原来都是东北军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削弱东北军,对东北军进行“整理”,将17个步兵师整编为10个,这3个师都被找借口裁掉,番号撤销。红军改编八路军时,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提出,就把这3个番号授予八路军。
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八路军总部,又称十八集团军总部、集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指挥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最高首脑机关。它由八路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后勤系统(包括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组成。云阳镇八路军总部是八路军第一个总部驻地,位于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文家大院。八路军总部驻云阳期间,组织八路军三个师分别在云阳镇、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泾阳县桥底镇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
八路军改编期间,还于1937年8月在南京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南京“八办”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最早建立的公开办事机构,博古为驻南京“八办”的党代表,叶剑英为八路军代表,李克农为办事处处长。而叶、李两人又系中共中央派出人员,所以南京“八办”同时又是中共中央驻南京办事处。


改编后的八路军
红军改编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迅速开赴抗日前线,是中国共产党党根据时局发展的需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把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地结合起来的结果,表现了我党实行国共合作、坚决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使抗日战争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并最后赢得了胜利,同时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敌后广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迫使日军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大量兵力转用于防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战略进攻,稳定全国占据,使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了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等大胜仗,振奋了全国人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推动了国民党改变片面抗战路线的错误政策。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总之,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纪元。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左权
左权(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左权一生军事著作40多篇,对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慎镇,字雅怀,湖南省衡山县人,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
毛泽东在1929年古田会议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在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夜不能寐为罗荣桓写下一诗《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周昆
周昆,原名周绪昆,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 。
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一军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十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十师师长、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代校长,红八军团军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1938年3月在山西携款失踪,下落不明。

肖华
肖华(1916.1.21-1985.8.12),男,原名萧以僔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解放军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 。
肖华在军旅生涯中,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 。
肖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获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历任空军政委、、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恢复工作后,历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还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著有《长征组歌》、《艰苦岁月》等,其中《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1985年8月12日,肖华于北京病逝。

周士第
周士第(1900.9.9-1979.6.30),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第1营营长、团参谋长、代理团长、团长,第25师师长,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长,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指挥晋北战役,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连续解放汉中、广元、剑阁、江油、绵阳等40多座县城,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6月3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9岁。

甘泗淇
甘泗淇(1903年-1964年),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省宁乡县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抗美援朝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结合志愿军实际,对政治工作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作认真的探讨。其中关于政治工作要"钻进去,冒出来"等重要论述,对全军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4年2月,甘泗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倪志亮
倪志亮(1900-1965),男,汉族,北京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5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林育英
林育英(1897.2.25-1942.3.6),汉族,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村人,字祚培,化名张浩、李福生、仲丹、陈子贞等。
1922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优秀工人党员和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中共黄石地区党组织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与其堂弟林育南和林彪(林育容)并称为"林氏三兄弟"。

肖劲光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湖南省长沙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均担任要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同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李克龙
李克农(1899.9.15~1962.2.9),汉族,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参加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战时,在国民党统治区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
1953年起,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
策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十九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