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南会战是广州失陷后,中国守军抵抗日军为打击中国国际交通线并威胁西南大后方而在广西南宁等地区展开的作战。日军侵占南宁和昆仑关之后,国民党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1939年11月日军将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第5舰队等部隐蔽集结于海南岛南端的榆林港,等候出动。闪电般出现在钦州湾,疾速登陆,攻陷防城。24日,日军占领南宁、龙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调第5、第99、第36军向广西增援。军长杜聿明受命向昆仑关反击,以步、炮、坦、空诸军兵种协同攻坚,击溃来援的第21旅团,打死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1940年1月,日军又调来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进行反扑,至2月3日,再次占领昆仑关。中国军队苦战多日,伤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结束会战。
战争背景
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后,中国由香港到大陆的主要国际交通线被切断。但中国仍能由华南沿海西江地区,深圳、汕头以及桂越公路、滇越铁路、滇缅公路,输入部分补给物资。因此,日军占领海南岛、深圳等地之后,准备进攻桂南,实现对中国的彻底封锁。
1939年1月到8月,日军先后侵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南岛、汕头、深圳等地,中国只剩下西南几条国际交通线,桂南的战略地位凸显重要。广西省会南宁位于桂越公路上中国境内的终点,并扼守西部云南境内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越南当时为法属殖民地;缅甸为英属殖民地),处于防御前沿。但中国方面对日军的进攻企图判断失误,造成了战局的被动。
1939年11月,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派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及海军陆战队共3万余人于15、16两日在钦州湾多处登陆,占领防城、钦州后向北挺进,24日占领南宁,据守外围高峰隘和昆仑关两个战略据点,切断了桂越交通线,对国民党政府造成了严重威胁。于是蒋介石从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调军队入桂,连同广西两个军共约20余万人,想趁日军立足未稳一举把它歼灭。遂命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指挥桂南会战,派陈诚、李济深为监军。12月28日,国民党军向日军发起反攻,战线环绕南宁数百里,主战场在昆仑关。守昆仑关日军为第五师团一部,攻关的国民党军以杜聿明第五军为主力。战斗异常激烈,彼此伤亡惨重,第五军经10多天苦战,至31日攻破天险昆仑关。歼灭日军4000余人,击毙日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攻坚战的重大胜利。
战争过程
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为截断中国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开辟海军航空兵对滇越铁路(昆明至河内铁路)、滇缅公路作战基地,指挥第5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共3万余人,在海军协助下,于15日在钦州湾登陆,突破中国守军防御阵地,中日桂南会战开始。24日,日军攻占南宁。随后,日军以一部南下攻占龙州及镇南关;另一部北上攻占高峰隘、昆仑关。
中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为收复南宁,恢复桂越国际交通线,指挥第四战区主力分三路反攻南宁:北路军为第38集团军共4个师,从思陇向昆仑关进攻;东路军为第26集团军共4个师,袭扰邕江南岸日军吸破坏邕钦路,阻止日军增援;西路军为第16集团军共4个师,向高峰隘进攻,并阻击南宁出援之日军;预备队为第99军(欠1个师)。北路军向昆仑关发起总攻。
第5军军长杜聿明以荣誉第1师从昆仑关正面发起总攻,以新编第22师向五塘、六塘攻击,迂回昆仑关侧后,19日,西路军向高峰隘、四塘、新圩、吴圩等地进攻;东路军向钦州、小董、大塘等地攻击,以配合北路军作战。北路军战至31日,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昆仑关。1940年1月上旬,日军由粤北抽调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增援桂南,28日发起进攻,至2月3日,先后攻占宾阳、昆仑关,随后收缩兵力于南宁附近。中国军队发起反击,于2月14日再次夺回昆仑关,并进至五塘等地。日军固守南宁外围,在四塘、高峰隘、蒲庙之线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会战亦告结束。中国获胜。
战争结果
1940年1月中旬,日军从广东抽调第十八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约1.5万人从钦州登陆增援桂南日军。下旬,日军举行反攻,经永淳绕袭宾阳,国民党军腹背受敌,放弃昆仑关等地。2月下旬,桂南会战结束。日军为避免遭到国民党军的再次打击,自动放弃昆仑关、宾阳、上林、武鸣等地,将军队撤回南宁,缩短战线,筑壕固守南宁市及近郊。直到1940年10月,日军才撤离南宁,移驻越南北部。日军第一次入侵广西历时1年,扰及桂南和钦州地区23个县,杀害群众11147人,伤2161人,失踪3986人,公私财产损失450亿元国币。
战争评价
桂南会战的失利,给中国正面战场造成了新的困难。此后几月,日军受欧战法国失败的刺激乘机攻占桂越公路的另一要点龙州,并派兵进入越南北部,彻底切断了中国桂越、滇越国际交通线。但中国第4战区也取得了局部胜利,不仅打退了日军乘势进攻滇南直接威胁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而且及时抓住桂南日军兵力减少的时机,于1940年10月底克服龙州、南宁,并于11月底,将日军全部逐出桂南。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郑作民
郑作民(1902-1940),湖南省新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保卫战。1940年1月,奉命驰援南宁参加昆仑关战役。临行立下遗嘱,安顿家事,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所部抵广西昆仑关军事要地后,即指挥官兵构筑工事备战。后以左翼为日军包围,奉命转移。为阻止日军追击,亲率一个团进行掩护。后遭日军重兵包围。2月3日,指挥部队反击突围,于激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86年,国家民政部颁发烈士证,追认郑作民为革命烈士。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