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6日-12月2日的江阴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一场集空军部队、地面部队、要塞炮兵部队和海军舰艇部队共同进行的,持续多日的激烈战斗,是抗战期间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
日军以3个半师团的主力部队进攻江阴防线,中国参战部队囊括了我东北军第57军、黔军第25军、粤军系统的66军以及83军等多个部队。同时也重创了日军部队,是抗日战争前期罕见的以少抗多且战损比基本持平的战役,达到了牵制日军西进并消耗兵力的预期目的。保护了长江下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四川大后方的安全转移,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战后总结
本次战役重创了日军,仅11月25日就击毙日军近千名,摧毁坦克数十辆,花山战斗苦战5昼夜,击毙日军近2000名、伪军5000余人,达到牵制日军西进并消耗兵力的预期目的。
112师伤亡约4千人,霍守义师长被日军炮火击成重伤。从江阴撤退后,一部分退到江北,一部分在镇江收容,整理为2个团计4千人。尽管103师装备极端落后,面对日军海陆空的强势进攻,依然坚守江阴要塞3个多月之久。103师奉命向南京撤退时,全师9,000人只剩4,000人。在撤出江阴途径镇江时,103师又遭遇强敌围困,牺牲十分惨重,成功突围者约2,000人。这时师长何知重,参谋长、遵义人王光汉等人已撤到汉口,副师长、兴义人戴之奇临危担当,率103师残部接着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自甲午战争所建造的海军船只大部分都损失于江阴保卫战中,江阴保卫战也是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唯一一次大规模海军战役,是抗战期间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
虽然江阴是中国海军的重要基地,经过参谋本部五年的经营,以东方之马奇顿视之。但在抗战军兴之后,整个国防工事地带陷入混乱,部队由后方临时拼凑,进入阵地应战,海军主力舰队屯泊于江面,在空袭中当死靶。
江阴要塞是锡澄国防线的重要依托,但要塞作战的发展可以充份印证传统要塞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劣势。
由于吴福、锡澄国防线和沪杭之间的乍平嘉国防线的失守(甚至可以说是弃守),以至于首都南京的门户洞开。本来,按照南京军事当局的战前对于淞沪作战的计划,在上海并不准备进行旷日持久的死守,而是计划在这几道既设国防线上依托江南多河道、湖泊的有利地势节节抵抗,并减缓日军大部队和装甲部队的前进。
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就是首都南京,虽然有沪宁之间有诸多河流湖泊作天然屏障;苏州、常熟、江阴等沪宁线、长江航道上的要塞作防御,可是淞沪作战时几次该退未退,一再拖延,最后又撤退过迟演变为溃逃,重要文件、地图、重要计划,都被敌人拿去了。
同时日军两翼迂回,追击迅速,并从空中日夜跟踪轰炸;此时南京周围已经无险可守,故再也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阻击战了;江阴是长江要塞、控制着长江的咽喉,但日军很快就攻陷无锡、常州,兵逼镇江要塞(镇江要塞因敌轰炸机轮番轰炸,要塞都台建筑工事和营房都已经被彻底炸平,且地理位置明显突出于我军阵地,故我军直接就放弃了镇江要塞),目标直指南京,江阴已经远远突出于我方阵地,其意义已经不大,南京的失守几乎已成现实。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霍守义
霍守义(1898-1967),辽宁人,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属于东北军体系的国民革命军第57军的第112师师长。抗战胜利后,霍守义晋升为国民党中将军长,1948年9月全部整编为解放军,霍将军奉调军事学院训练部任研究员,为南京市政协的一至四届委员,江苏省政协二至四届委员,1967年逝世。
何知重
何知重(1893-1976),出生于贵州省桐梓县,国民革命军中将、黔军高级将领、抗日英雄。抗战期间,在江阴要塞与日军鏖战数月,之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后卸甲返乡后投身实业和兴办教育。1949年11月从桐梓到遵义迎接解放,被选为贵阳市参议员、贵州省政协资料室顾问。1976年病逝。
陈绍宽
陈绍宽(1889-1969),字厚甫,汉族,1889年生于福建省闽县,曾任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海军一级上将。父亲原先是一名箍匠,后加入晚清海军,担任水手。由于家庭堂,攻读航海技术。毕业后,加入清朝海军服役。后归附国民革命军。在任期间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并且指挥了著名的江阴海战。1945年5月,他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参与制订《联合国宪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是全国政协第1届委员、全国人大第1、2、3届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1969年7月30日,陈绍宽病逝,终年79岁。
陈绍宽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海军,被誉为中国近代航母事业的先驱,中国航母第一人。
陈季良
陈季良(1883-1945),福建福州人。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将。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任海容舰大副。武昌起义中支持革命军,任江亨舰长兼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在东北支持苏联红军对日作战,发生中日庙街事件。事后继续在海军任职,历海容舰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部常务次长。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江阴海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945年去世,追赠海军上将。
曾以鼎
曾以鼎(1892年1月19日-1957年11月),字省三,福建省长乐县感恩人,生于福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烟台水师学堂毕业,赴英留学。回国后,历"江利"、"永健"、"海容"舰长,鱼雷游击舰队司令、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江阴江防副总司令、长江上游江防副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受命接收日伪海军。建国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正军级)。
刘兴
刘兴(1887~1963),号铁夫,衡永郴桂道祁阳县过水坪乡(今衡阳市祁东县过水坪镇会塘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名将、爱国和平起义将领。
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22日,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团军团长兼第二十七军军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江防司令部总司令、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点验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8月4日,和陈明仁领衔湖南37位高级将领起义发表湖南和平解放和义举。在湘南组织祁阳、零陵、道县等地方武装部队起义。
1963年7月29日因病在长沙去世。
常恩多
常恩多(1895-1942),辽宁海城人,抗日爱国将领。1922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被授予中尉排长职务,后又被提拔为上尉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团副、上校团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常恩多目睹国破家亡、东北人民颠沛流离的惨景,表示要誓死保卫东北国土。1934年奉命随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曾同东北军总部《军事周刊》记者、中共地下党员王再天同吟曹植《七步诗》,抒发胸中的愤懑。常恩多在同根据地人民接触中,对共产党的主张逐渐有了认识,萌发了一种新的觉醒。
1935年10月,常恩多由633团团长升任111师中将师长,随军开往西北,被称为东北军师长中赫赫有名的少壮派。江都昭关坝大胜后,常恩多部队调防,参加台儿庄战役,重创日军矶谷旅团,歼灭丘山旅团大部,威名大震,受到通令嘉奖。后来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经中共中央批准,常恩多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
1942年8月3日,在军长缪澄流卖国求荣投靠日军、日伪反共气焰嚣张的严峻时刻,常恩多毅然宣布起义,把111师官兵带到了滨海抗日根据地,带到了党和人民的怀抱,自己却因重病不治,在担架上含笑溘逝,终年47岁。
毛泽东高度评价常恩多称:"111师起义是东北军少壮派的抗日、反蒋、联共。"八路军师政委罗荣桓在给常恩多的挽联上写道:"杀敌锄奸,功在国家。"
方叔洪
方叔洪(1908~1939),原名范。1908年生于山东济南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是济南名士方慰农。方慰农,原名作霖。山东济南人。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114师师长。1938年6月,同日军在山东冯家场激战时,壮烈殉国,年仅31岁。
2014年9月,方叔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万毅
万毅(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男,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辽宁大连人,满族将军中军衔最高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政治工作领导者和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0月31日,万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曾庆敏
曾庆敏(1898-1937)又名曾泽寰,字渡生,广东东莞人。毕业保定军官学校六期。陆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奉令于上海阻敌。
1937年8月17日于江苏江阴与敌激战时,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年三十九。
策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