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封会战作战示意图
兰封会战爆发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月,是抗日战争中徐州会战中的一个支线作战, 中国军队12个师的豫东兵团在薛岳指挥下在河南省兰封地区对日军孤军深入的土肥原贤二部(第14师团)2万人的进攻作战。嫡系将领临阵脱逃,又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意图以此阻滞日军进攻。由于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将领龙慕韩作战不力被处决,成为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蒋介石中央嫡系将领。这次会战成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战役开始
第一战区的部队开始向日军第14师团发动进攻。在兰封会战中第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重创日军第2师团。与第71军夺回了西毛姑寨、杨楼、和楼等村庄,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日军第14师团集中力量向杨固集、双塔集地区攻击,第27军阵地被突破,桂永清竟率领所属部队退向开封、杞县,令第88师接替第106师防守兰封。而第88师师长龙慕韩在桂永清退走后,亦于5月23日夜擅自弃城逃走。日军第16师团于5月24日占领砀山。
中国统帅部对兰封的失守大为震惊。蒋介石于5月24日令第一战区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指挥俞济时第74军、李汉魂第64军、宋希濂第71军、桂永清第27军由东向西,命第17军团长胡宗南由西向东包围兰封、罗王寨、三义集、曲兴集一带的日军第14师团,于5月25日开始进攻。
薛岳指挥豫东兵团开始对日军第14师团发起猛攻。当晚,第71军即夺回了兰封车站。26日,第74军夺回了罗王车站,第71军猛攻兰封外围日军阵地。5月27日,第64军攻占罗王集,第71军在攻占兰封外围许多要点后收复了兰封。日军第27旅团的残部向三义寨逃去。罗王车站和兰封的收复,使陇海路恢复了通车,被隔断于商丘附近的42列满载物资的火车得以撤回郑州。日军第14师团主力收缩至三义寨附近,被豫东兵团所包围。
但当日军于5月28日向第27军阵地反击时,桂永清又一次“独断命令各部队向杨固集、红庙间地区转移阵地,沿途抛弃无线电机及武器弹药,情形颇为混乱”。
统帅部对豫东各部队未能在限定时间攻歼兰封附近之敌及第一战区的部署有所不满。
第一战区以代电形式将蒋介石的手令内容及战区措施下发各军。
日军第10师团及混成第3旅团,正向亳州、涡阳进攻中。第16师团及混成第13旅团于5月26日攻占虞城,同时向商丘外围阵地进攻。
当夜,黄杰第8军退至商丘郊区一带。黄杰根本不执行战区司令长官的命令,竟于5月28日擅自率第40、第24师退向柳河、开封,将第187师留防朱集车站和商丘。5月29日拂晓,第187师师长彭林生也率该师退走。商丘为日军占领。
商丘的失守,严重地威胁了进攻日军第14师团的薛岳军的侧背,第一战区被迫再一次调整部署。
日军“华北方面军”因第1军的第14师团被围于兰封地区,陷于苦战,下令,命第2军尽力以更多的兵力不失时机地逐次向开封东南地区进攻。此时,日军第1军司令官更换为梅津美治郎中将。
第一战区根据形势的发展,认为不仅由徐州西进的日军已加强了力量,而且黄河北岸的日军(混成第4旅团)正经封丘、贯台组织强渡,企图增援被困于兰封地区的第14师团;数日来,豫东方面的各军激烈作战,伤亡较大,已开始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决定令豫东、鲁西的作战军即向西转移。5月31日下达了《战区兵力转移部署方案》。
撤退部署
薛岳又下达了转移命令,要求孙桐萱、商震两总司令所部于6月3日夜开始转移”。
日本大本营于决定追击行动停止在兰封、归德等地,但“华北方面军”根本不听大本营的命令,将第14师团也配属给第2军,并下达了向兰封以西追击的命令。
日军第16师团攻占杞县、通许、陈留,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放弃兰封。宋肯堂率防守开封的第141师退走,开封失守。
撤离前线
日军第14师团及第16师团的西进严重地威胁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郑州及平汉路的安全。当时第一战区虽然拥有近30个师的数十万军队,而且大多为中央嫡系的所谓主力部队,却抵抗不了日军2个多师团的西进。蒋介石决定决黄河堤,制造水障,以阻止日军西进。
徐州失守后,姚琮等主张在河南铜瓦箱决堤,陈诚及其部属则建议在黄河南堤黑岗口等处决口。当日军于6月1日占领睢县,迫近兰封、杞县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即决定决堤,并通过侍从室主任林蔚向蒋介石请示,得到蒋的口头同意。但程潜等深知此举的后果严重,又以正式电文请示,经蒋以电文批准后才开始实施。遂令第20集团军商震负责。商震令万福麟第53军1个团施工。至6月5日上午,因地形关系仍未完工。商震又令刚爆破黄河大铁桥的新8师增派1个团。该师师长蒋在珍观察后建议改在花园口决堤。蒋介石及程潜予以批准。
日军第14师团6月7日攻占中牟,派骑兵联队于6月10日炸毁郑州以南的京汉铁路。第16师团第30旅团旅团长筱原次郎所率的挺进队(步兵3个大队)于6月12日炸毁了新郑以南的京汉铁路。由于水障的形成,日军各部队均停止了追击。
黄河决口,使日军“华北方面军”违背大本营指示越过限制的追击被挡住了,使日军进行武汉会战的进军路线也改变了,退至郑州一带的中国军队也免去被追击之苦了。可是应该由中国军队保护的几十万中国老百姓却因此而丧生,上千万人倾家荡产。
战役结束
整个徐州会战(包括豫东作战)至此结束。中国军队总计伤亡10余万人。日军总计伤亡约3.2万人,仅日军第2军1个军在徐州开追悼会时,有姓名的战死人员即达7451人。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1883年8月8日-1948年12月23日),男,侵华日军甲级战犯,主持情报工作,是继青木宣纯和坂西利八郎之后,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第三代特务头子,建立伪满洲国和策划华北自治的幕后人物。有"东方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之称。
土肥原贤二之后任日本第十四师团长,参加兰封会战,升任第七方面军司令,教育总监,第一总军司令。
1945年战败后接受审判,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甲级战犯,同年12月23日被处决。

龙慕韩
龙慕韩(1898-1938),字汉臣,安徽怀宁人。国民革命军陆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父从政界,经济中等。怀宁县立中学毕业。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皖入安徽教育团学习结业。充任长江上游总部暂编步兵第三旅五团排长。1924年春由茅延桢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在学期间任第一队第六分队长。毕业后历任入伍生队区队长、连长,黄埔军校教授部上尉技术教官,少校副队长。1928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二总队步科第四队中校队长。1932年起任第五军第八十八师上校团长、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71军八十八师中将师长。1938年5月因作战指挥不力,被蒋介石下令军法处决。

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抗日名将,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
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率部创建第七十四军,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副军长;1939年,因功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受降主官;1946年1月下旬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3月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并兼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
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粟裕所部俘虏。
1959年2月,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
特赦后,王耀武被安排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64年冬,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8年,王耀武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64岁。

桂永清
桂永清(1900年-1954年8月12日),字率真,国民党将领,江西省贵溪县鹰潭镇(今鹰潭市)楼底桂家村人。信仰三民主义,曾经在德国步兵专门学校留过学,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历任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国民革命军海军一级上将,1954年病逝于台湾。

俞济时
俞济时(1904-1990),字良桢,浙江奉化人。早年投奔到族叔--黄埔军官学校军需处长俞飞鹏处,得保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任蒋介石侍卫。
历任警卫第2师师长 、第88师师长、浙江省保安处长 、第58师师长。1937年王耀武的第51师与俞济时的第58师合并组建了第74军,任第一任军长。
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期间,随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抗战胜利后,历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第三局局长。1949年去台湾,历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总务主任、侍卫长,1990年于台北逝世。
著有《时代新军人应有之修养》、《孙子之战术战略思想采微》等。

李汉魂
李汉魂(1894年-1987年),字伯豪,号南华,汉族,广东吴川人。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二十多个国家,1949年春回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1982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
1987年6月30日病逝于美国纽约。其骨灰由女儿李浈带回祖国安放在广东韶关古刹——南华寺。
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

宋希濂
宋希濂(1907.4.4-1993.2.13),字荫国,汉族,湖南湘乡人。自东征、北伐、抗日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第11集团军总司令、新疆省警备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
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特赦。
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8月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
1993年2月13日因患严重肾衰竭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黄杰
黄杰,字凭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960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湖南省长沙县人,1903年11月2日生于长沙县榔梨乡一个耕读之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黄杰正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并担任队长。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黄杰升任陆军第八军军长兼税警总团长,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黄杰因在兰封会战中违令撤退,被撤职查办。
1944年4月,所部编入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参加滇西反攻战役。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长沙起义后,他奉广州国民政府之命回湖南重组湖南省政府,担任省政府主席兼第1兵团司令官和湖南绥靖总司令。1949年12月,黄杰率领3万人马,败走越南,愚蠢顺从地被法军缴械。
1953年5月,黄杰残部被法军遣返,黄杰回到台湾即被擢升台北卫戍司令部司令,并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连续担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4年7月调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1957年7月,改任“台湾总统府参军长”。
1958年8月任“台湾警备总司令”。
1960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1962年12月调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任职6年多,颇多实用建树:开辟修建南横、曾文水库、澎湖跨海大桥,颇受赞誉。1969年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长”。
1972年辞去现职,被聘任为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自1962年起,连任国民党中央常委。
1996年病逝于台湾,终年93岁。

梅津美治郎
梅津美治郎(Umezu Yoshijiro,1882-01-04~1949-01-08)日本陆军上将,甲级战犯。大分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曾参加日俄战争。1913年任日本驻德使馆武官。1931年任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总务部长。1934年3月~1935年8月任驻华日军司令,策划河北"自治",与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攫取中国河北和京津地区大部主权。1936年一度任陆军次官。1939年起任关东军司令兼驻伪满洲国大使、关东军总司令,在中国东北实行残酷殖民统治。1940年晋陆军上将。1944年7月任陆军参谋总长。1945年9月2日代表日军大本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

孙桐萱
孙桐萱(1895-1978年)河北交河人。早年在冯玉祥部队第十六混成旅当学兵。1925年升任团长。1926年国民军五原誓师后,历任十五师、二十师师长、十二军军长。抗战时期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曾在河南创办桐萱中学,在天津投资东亚毛呢公司等实业。1943年,被蒋介石以"通敌有据"的罪名下令予以扣押,但未能定罪。1946年退出军界前往北平,1978年病逝。

商震
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启予,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保定)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晋绥军早期将领。
历任绥远都统、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天津市长、河南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的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战后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侨居日本,1978年5月15日病逝于日本东京。
商震是少有的在军事、政治、外交上都有突出表现的人物。
策 划: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五月二十一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