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高战役(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被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贺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上高会战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大大减轻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的正义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刘膺古
刘膺古(1897-1966),号邦锐(帮锐),浙江省三门县中门乡刘家村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亭旁镇中门刘家村,寻访抗日名将刘膺古将军的故居。
刘赝古,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历任排长、连长、作战科长等职,后调升驻湖南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联军第十五师少将参谋长,1927年升任第四路军参谋长,兼湖南省盐务稽核处处长。1933年秋,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接奉蒋介石委任南昌行营总司令部(赣粤闽湘鄂西路军)总司令,1934年1月任命刘膺古为西路军参谋长兼任第二纵队司令,辖21军、18军,50师、19师开赴江西萍乡驻防,因不满蒋介石消极抗日政策,于1934年10月呈辞退隐。
1936年2月复出,任湖南保安处处长、湘东警卫司令部司令。同年10月16日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38年1月,刘膺古任军委会直辖兵团第87军军长,率王育瑛第198师、罗树甲第199师2个师,进入大别山前线布防,与李先念部联合抗日。
是年,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6月24日授予陆军中将衔。1939年87军先后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及冬季攻势作战和鄂西、常德会战等,1939年2月任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1942年4月,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调任远征军副司令,刘膺古出任代理总司令职,领上将衔。1943年参与指挥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1949年去台湾,1952年以陆军中将衔退出军界,1966年在台北病故,享年69岁。

罗为雄
罗为雄(1894-1985)讳淦琼,字显洲,号朋石,又号鸣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广东大埔县湖寮镇人,先后就读于黄埔陆军学校、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上海惠灵英文专修学校监学、广东兵站总监部中校参谋、黄埔教导团团副及独立营营长、东路军兵站分监、河源县县长浙江行营主任、浙江警备独立团团长、浙西警备司令、江苏铜山县县长、上海警备司令部情报组组长及参谋处处长、贵州绥靖公署中将高级参谋、粤汉铁路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及副司令等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中将参谋长,驻扎南昌等地,参与指挥了南昌保卫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民国31年,任昆明行营兵站总监,并奉派赴印度兰伽中美基地,接受美军新兵器训练,毕业于印度美军战术学校。
抗战胜利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晚年居于香港新界沙田乡间,香港大埔同乡会成立时被推任为名誉会长,后迁台湾定居。

李觉
李觉(1900—1987),1900年生,湖南长沙人。192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9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党政府第25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重庆中央训练团主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49年参加湖南起义。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高级参议,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民革第三、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刘多荃
刘多荃(1897—1985),字芳波,奉天凤城(今辽宁凤城)人,国民党陆军上将。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1925年,任张学良的卫队副队长。由于他忠实可靠、有勇有谋,张学良的卫队扩编成卫队旅后,刘多荃任第一团团长。1929年被提升为师长。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刘多荃参与了此次事变,担任捉蒋行动的总指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被整编成6个军,刘多荃任第四十九军军长。1937年8月中下旬,日军开始沿津浦线大举南犯。刘多荃率第四十九军在沧县及静海附近与日军发生激烈冲突,日军以炮火向静海轰击,四十九军被迫向南撤退。1941年11月,刘多荃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兼任热河省政府主席,1943年6月任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8年底,刘多荃举家迁往香港,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香港通电起义。1949年12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刘多荃从香港返回北京,后任政务院参事、辽宁省交通厅厅长、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在北京病逝。
韩全朴
韩全朴(1891-1971),号守斋,四川南充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参事。陆军中将,四川陆军整成学堂、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六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四川讨贼军第1路参谋长,1926年任川军第4师参谋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参谋长,后任第21军军官教育团主任、教育长。1936年12月25日叙任陆军少将。1938年7月任第72军副军长,出川抗战,1940年2月任第72军军长,1943年负伤回乡休养,从此离开军职。1946年7月29日晋阶陆军中将。1949年冬在四川万县参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后任川北人民行署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唐伯寅
唐伯寅(1897-1952.2.21),字剑椿,号剑湘,湖南省湘潭县人。国民党抗日名将,少将军衔。
少时曾当过佃工、学徒。1918年投入湘军当兵,先后升任班长、排长、连长。1922年进入湖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一直在湘军何键部任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升任第十九师五十五旅一一〇团团长,1935年升任第十九师五十五旅旅长。抗战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所在的师被评为会战中战绩最优的十个师之一。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在庐山一线击挫日军。1939年8月因功升任第十九师师长并于11月晋升陆军少将,以后率第十九师先后参加了第一、二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屡立战功,曾获四等云麾勋章。1944年11月后先后调任江西南丰师管区司令、浙江临黄师管区司令,1946年退役回湘。1949年3月被中共地下组织策反成功,参加了中共华中局社会部领导下的江南地下第四军(非正规编制),任副军长。4月又参加了程潜、唐生智等人在湖南发起的和平自救运动,并积极策反湘军旧部。8月随程潜、陈明仁等参加了长沙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高参。
宋英仲
宋英仲,字增馥,1894年4月生,湖南省湘潭县昭山乡玉屏村人。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1949年4月宋任长沙警备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其间,尽力维护和帮助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维持社会治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8月4日在长沙参加湖南和平起义。1949年8月任人民解放军长沙警备司令部高参。1950年6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张言传
张言传,字慎之,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毕业。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炮兵营长,1938年1月任预备9师师长,1941年1月任第70军副军长,1943年12月改任第86军副军长,1944年11月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参谋长,1947年任滇东师管区司令,1949年任云南绥靖公署少将高参,同年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

余程万
余程万(1902年5月24日-1955年8月27日),广东台山白沙镇涨村宁兴村人,国军高级将领,抗日名将。
余程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及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1934年任第49师团长,1940年任第74军第57师中将师长。在上高会战中,他指挥57师坚守阵地,与日军第34师团浴血奋战,为57师赢得了“虎贲”称号,是历代英勇无敌军队的最高荣誉。
1943年11月~12月参加常德会战,率8000多名官兵抵御3万日军进攻。后因常德失守,以违抗军令罪,被判服刑两年,被囚4个月之后无罪释放,旋任命为74军副军长。1948年任第26军军长。1955年8月27日,在香港遭遇匪徒抢劫,中枪身亡。
廖龄奇
廖龄奇(1905—1941),湖南省祁阳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排长、连长。1938年廖龄奇调升第74军第58师副师长,不久升任师长。1941年9月17日,第二次湘北会战开始。此时,廖龄奇正请假去吉安结婚,乘便转回老家祁阳省亲。10月被蒋介石以“临阵脱逃”而枪杀(张灵甫得以继任师长)。事后,蒋介石经调查,发现此乃一起冤案,随即指示按抗日阵亡将官给予抚恤,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给廖龄奇家属颁发了“荣哀状”证书。
傅翼
傅翼生于1888年3月8日。曾任彭县教育局局长,1931年任第21军3师参谋长,1935年夏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教官,1938年6月任第78军新编15师少将副师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3月代理师长,7月任新编15师师长,11月13日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3月任第72军副军长,1943年2月任第72军军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72师师长,6月任武汉行营中将高参,12月被撤职。脱离军职后在汉口任福裕贸易行董事长,1947年返回重庆,1948得9月22日叙任陆军中将。1949年11月拒绝参加反共武装,在重庆迎接解放。

园部和一郎
园部和一郎,男,1883年3月29日出生于熊本县,日本陆军中将,驻武汉的第二任11军司令。1904年10月毕业陆军军官学校16期。1936年4月晋升陆军中将。第七师团长,中部防卫司令官,1940年3月,作为冈村宁次中将的后任成为第11军司令官,完成枣宜会战占据了宜昌。后来的锦江作战(上高会战)瞎指挥而大败,转任军事参议官,1941年6月,被编入预备役。大战末期的1945年3月,重新召集成为留守第6师司令部付,久留米师管区司令官工作,同年12月日本战败后解除召集。

远藤三郎
远藤三郎(えんどう さぶろう、1893年1月2日- 1984年10月11日),日本陆军航空兵中将,轰炸重庆的第三飞行团团长,重庆轰炸无用论和日中友好军人协会的创始人,由于他在出版的日记中披露了石井四郎的731部队拿活人做实验的事实。被日本右翼骂为国贼和赤色将军。几乎所有的前陆军同僚都和他断了交。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