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知书格物,以文化人

联系我们

0737-6350926

hncu_tsg@163.com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史教育专栏>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铸初心 记使命 勇担当

之五十八

抗日战争时期

(十八)

国军正面战场之《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0月1日

2021-05-25 14:25     (点击: )

1941年9月18日,日军集中兵力向新墙河一线展开猛攻,第二次长沙会战正式开始,由于第九战区对敌情判断有误,中国军队正面防备不足,日军在2天内便完全突破新墙河防线,并推进到汨罗江北岸。第九战区急忙布置汨罗江南岸防御,并集结部队,伺机自东南向西北侧击南进日军。由于双方实际战斗力不相上下,战役打得十分激烈。

后来,第九战区的作战密电两次被日军破译,致使第九战区部队遭到严重损失,20日,日军在骆公桥至浯口之间强渡汨罗江,26日,日军主力向长沙猛攻,在捞刀河一线击破第九战区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七十四军。27日晨,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长沙中国守军阵地,然后发起集团冲锋,中国军队在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后,官兵伤亡惨重,长沙终于于中午被日军攻破。

第九战区部队虽然被迫撤出了长沙,但仍积极组织反攻。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

10月中旬,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中国军队收复全部失地,恢复战前态势。

背景

在《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中,日军大本营提出:"不放松现在对中国的压力,在此期间应用一切办法,特别是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力求解决中国事变。""作战以维持治安及占据地区肃正为主要目的,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短时间的、以切断为目的的奇袭作战,但以不扩大占领区和返回原驻地为原则。""准备在1941年夏秋时期,发挥综合战力,给敌人以重大的压力,力求解决事变。""中国派遣军"(1941年3月1日畑俊六接替西尾寿造任总司令官)据此进行了积极的准备,确定在夏秋以第11军为主力实施长沙作战。

战争过程

大云山地区战斗

大云山地区的战斗是本次会战的前奏,但持续了10天。

1941年(民国三十年)9月8日至9日,日军第6师团主力继续向大云山东侧猛攻,守军虽奋力抵抗,但因日军兵力、火力均处于优势,堵击无效,乃弃守大云山。15日,日军又以刚从赣北开来的荒木支队增援,战斗极为激烈。这时,第九战区发现日军已有4个师团以上的兵力集结于湘北,方发现日军有即向长沙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迹象,遂令第27集团军主力向新墙河以南转移,大云山战斗至此结束。

新墙河地区战斗

18日拂晓,日军发起全线攻击,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和战车协同下强渡新墙河。第九战区预定在汨罗江两岸(主要是汨罗江以南)与日军决战、击灭日军主力的企图不但没有实现,在此方向担任守备的各军反被日军各个击破,损失惨重。

捞刀河和长沙附近战斗

27日晨5时,第98师在长沙以北三窑堂、白茅铺一线与日军早渊支队遭遇,展开激战。日军以航空兵火力支援,连续突击;战斗至晚,突破第98师第一线阵地,逼近长沙。28日,日军早渊支队再攻破第98师第293团阵地,突进长沙。刚刚到达岳麓山的第79军暂编第6师奉命进入长沙,与日军展开巷战。至9月30日,日军第4师团也到达长沙,其第3师团一部曾突入株洲,与暂编第2军先头部队发生战斗,暂编第2军随即撤出。日军第6师团集结于镇头市附近,第40师团集结于狮形山附近,荒木支队、江藤支队担任掩护后方交通线任务。至此,日军第11军认为已完全达到了预期作战目的,停止了攻势。

追击日军

10月1日,日军占领长沙后由于战线太长,消耗过大,国民党第3、5、6各战区策应长沙作战的部队纷纷向各地日军猛烈进攻,特别是第六战区进取宜昌,歼敌7000余人,日军全部迅速撤出。

薛岳侦知日军退却行动后,当即命令暂编第2军、第79军各向当面日军跟踪追击;命令位于捞刀河、汨罗江南北地区的第74军、第27集团军所属各军(第4、第20、第58军并指挥第72、第26军)和第99军各依位置截击、侧击日军,务使其不能安全渡过新墙河。

各部队按以上命令,对撤退中的日军展开追击、截击和侧击,给予一定杀伤,但未能打乱其行动。至10月9日(日军战史记载为10月6日),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恢复战役前态势。第二次长沙会战至此结束。

战争影响

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由于战前没有掌握日军从湘北一面进攻的总态势,采取分兵湘北、赣北、鄂南三面防守的部署;战役中又急躁疏忽,过早地在汨罗江南岸与敌决战,加上逐次使用主力部队和一再失密,导致长沙株洲一度失守,但日本侵略图谋并未得逞,仍不失为一次胜利的。

重大意义

一是使日军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英泰晤士报讥称"日本抄袭华军的钳形战术,结果为华军的钳形战术所击破";二是加深了日本内政外交危机,导致近卫内阁垮台,使日本在对美谈判中也硬不起来;三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心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五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