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知书格物,以文化人

联系我们

0737-6350926

hncu_tsg@163.com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史教育专栏>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铸初心 记使命 勇担当

之六十二

抗日战争时期

(二十二)

国军正面战场之《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日--12月

2021-05-26 14:38     (点击: )


IMG_256

常德会战又称湘北战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会战。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并掠夺战略物资,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对抗日战争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

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日军进攻

战役路线

1943年11月1日,日军五个师团兵分三路,依原订计划全线出击。第39师团与第13师团为左翼,直取第10集团军主力阵地,第68师团居中,准备自两个集团军交界中间穿过,径攻慈利;第3师团则在第29集团军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缵绪集团军主力。日军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师团(岩永汪)则水运渡过洞庭湖,在第29集团军的右翼澧县一带登陆,一面包抄第44军,一面兼程直取常德。日军这个布置有其深意。畑俊六集结了所有华中方面能动用的兵力将近九万人,除了五个师团的2/3外,再加上独立第17旅团、第34、32、58师团的一部,并安排第40师团协攻牵制第九战区,规模远远超过国军预期,第11军在规划上,希望能一举歼灭国军第一线兵团两个集团军,并以两个善打攻城战的主力师团钻隙。第68师团由中境切入,第116师团则籍舟艇在洞庭湖面进行“水上机动”。

战局变化

滨湖战斗

1943年11月1日当日,第10集团军长江南岸第一线前哨部队第98师首当其冲,战况激烈。正面敌军番号经判明为第3、13、39师团、第68师团的一部分及独立第17旅团。番号之多,颇出军委会与第六战区的预期。

第10集团军王敬久总司令在接获第一批战报后,判明日军主攻方向如战区之预测,为暖水街、王家畈一带,乃电令所属第79军及第66军将主力开往暖水街、王家畈设置防御主阵地。两军分别以一部迟滞抵抗,在4日顺序退入主阵地。意图以暖水街为中心,阻止日军攻势,以待战区重兵来援。11月3日,沿江全线转入激战,自右而左,第73军于澧县,第44军于东港,第79军于街河市都发现日军主力部队。日军规模之大,远出战区预料。

孙连仲司令长官在研判湘西方面军情后,认为敌主力似乎已经表明指向常德,乃于4日晚间电令自第九战区开来的第74军开往桃源,作为第10集团军之后卫,同时该军已在常德附近构筑工事的第57师立即进入常德占领阵地。但是孙长官对日军主攻方向仍无信心,鄂西会战前期,日军也在这个地区大举肆虐,意图造成以此地为主攻地区的假象,最后还是指向石牌。孙长官是陪都大门的巩卫军,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仍然电令江防军吴奇伟总司令固守阵地,慎防来敌,对于战区预备队第26集团军与第33集团军,孙长官迟迟不愿过早调往湘西,仍训令两集团军待命策应江防军作战。

暖水街战役

1943年11月4日,第一线兵团各部均开始依战区命令转移主力至主阵地,此时战局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据日军战史记载,第13师团作战参谋樱井中佐被国军击毙,这个参谋随身携带有这次攻势之重要命令,以及该师团战后将调往马里亚纳群岛的相关资料。第13师团司令部像炸锅似的一团大乱,侦骑四出,务要将尸体文件抢回。虽然日军战史称该批文件“无损收回”,但国军显然已经从中得到重要情报。

7日,第一线兵团两个集团军已在王家厂,暖水街,红庙一线形成一整然防线,以第74军为主的第二线兵团则仍在运动中,抢占后方桃源等要点。日军渡江集结完毕后,以第3、13、39、68师团主力及协攻之第40、58师团部分部队(联队级支队)向国军展开全线进攻,战局立变。7日上午正当第一线之第79军暂6师已因伤亡惨重而撤退,王敬久总司令电令前线各部奋勇逆袭,恢复阵地,均未奏功。战况危急。暂6师在街河市与敌激战四日后,退入第10集团军主阵地的中枢——暖水街。

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将军在奉命出击之后,妥为谋划。王总司令深知所部处于守势状态的两个军,在兵力与机动力皆不如日军的状况下,无从攻击取胜。但江防军方面援军不能轻出,右翼第29集团军正遭严重打击,后援的王耀武集团仍未赶到,第10集团军势必得靠一己之力取胜。第10集团军虽然兵力居于绝对劣势,王总司令只有不足五个师可与日军近三个师团对打,大胆采用攻势防御战术,以暖水街、王家畈阵地为核心,将日军吸引诱集于此一三角地带,而集团军的主力则不拘型态,采活泼步调,内线作战,或冲突或合围,拘束日军,并相机逆袭包围。王敬久总司令以第79军暂6师为暖水街防卫部队,担任吸引日军猬集的“磁铁”,其余四个师则且战且退,将日军诱入暖水街阵地周围。第79军的第98师与第194师努力抗击当面之敌,第199师则于暖水街侧翼机动邀击日军。

此时暖水街主阵地反而阵线犬牙交错而孤悬敌后,侧翼曝露,王敬久总司令乃电令暂6师赵季平师长突围。暖水街阵地虽然坚持半周,依然力持不垮。赵师长奉到命令后,才率暂6师含泪突围。不过因王总司令部署有方,第79军王甲本军长仍大胆运动第98师与第199师,突进侧击,而第66军也固守防线,适时配合转移攻势,日军或进或退,皆遭节节阻击。所以即使暖水街弃守,日军仍然无法突破第10集团军的防御地境。只能一直绕着暖水街打转绕圈圈。

12日,日军在缠斗逾一周之后,仍猬集于第10集团军当面。横山勇见王家厂、暖水街一线胶持日久,无法飞渡,而江防军方面的援军以渔洋关为依托,正稳步推进,再不想办法突破僵局,就会在江畔被国军夹攻。而且此时进攻部队伤亡甚重,已达三千余人,长久僵持,有弊无利。于是决心考变主攻方向,将主力调往新安、石门一线,将冲力摆在第29集团军正面,暖水街方面只留第39师团两个多联队原地构筑工事,迟滞国军。日军这个转向,果然突破了国军的第一线兵团防线。

外围保卫战役

石门战役

正当第10集团军全线激战,殊死搏斗之际,第29集团军却正踏入杀阵。在第3师团渡江全力进犯后,第116师团亦以一部水面机动,在滨湖区点点突破。第44军多面受敌,当面已无阵线可言。

第29集团军在日军调转主攻方向后转入守势,但因部队原先已与日军纠缠交错,所以在日军骤然加强兵力后的进攻下立遭突破。孙长官赶紧电令第29集团军暂时放弃滨湖区,撤守石门至澧县间之澧水防线。王缵绪总司令部署集团军向澧水方面转进集结,以第44军驻守澧县及各渡口,第73军主力据守石门,1943年11月13日,王缵绪总司令以第44军久战疲乏,乃扩张解释孙长官先前相机撤退的命令,率领其嫡系第44军部撤过澧水。但是非其嫡系的第73军仍坚守石门与敌酣战,局势危急。

汪之斌军长匆匆率部撤到石门后,大吃一惊。这个湘西防务的中枢,居然没有象样的防御工事,军委会电令中的“国防工事”,只是一条20公里多的散兵壕。而此时第44军逃过澧水,更使石门侧翼依托尽失,成为无险可守的绝境。汪之斌军长只好抢挖野战工事,背对澧水急忙布防,作无望之斗。以暂5师坚守石门,第77师与第15师则在外围展开,阻击野战。日军以两个完整师团集中于石门一隅上,第73军抵挡不住,被日军打得千疮百孔。

14日,日军对石门发动总攻,除正面强攻外,并以一部经原第44军原防线越过澧水,抄绝第73军退路,石门右翼被突破,战况危急。此时军委会慌了手脚,军令部次长刘斐反而越过第六战区,电告王缵绪总司令,准许第73军突围。14日晚间,汪之斌军长率部开始渡过澧水撤出石门,留下暂5师死据石门,掩护全军渡河,但此时日军已经绕攻到石门后方,所以第73军在涉水突围时遭到日军截击,一片混乱,建制全散,两个师均失去掌握,各自夺路突围。汪军长率军部退往慈利,收容部队。

15日黄昏,暂编第5师最后撤出石门,日军已在澧水对岸严阵以待。暂5师在渡河时立遭围攻,师部被截击,部队大乱,彭士量师长亲自指挥残部,奋力冲突,在南岩门口被敌机扫射命中,壮烈殉职。暂5师在撤退中伤亡殆尽。

石门方面的作战失利,其实只要第六战区能贯彻原订作战方针,便可以避免。军委会的战后检讨,一针见血。盛称第11军能大胆曝露侧翼,以连续快攻击破第29集团军,使国军来不及利用这个侧翼,并且突破石门后,截断了第10集团军与王耀武集团的联系,使这两个主力兵团“不及发生统合战力”。

慈利战役

石门失守之后,第29集团军虽竭力抵抗,但日军以第3师团为主力,冲过石门缺口,横渡澧水,直扑第29集团军侧翼。第44军的第150师防线被冲得支离破碎;第161师则被节节击退。为避免被切散。王缵绪总司令轻弃澧水门户,意图自保,但覆巢之下,第44军首当其冲,自食恶果。王泽浚军长在战线过长,突破口过多的情况下,无从坚持防线,抵挡不住,只好后撤重整。而第73军已经脱离主战场,此时奉令急开慈利重整布防。

17日,日军在打开石门缺口之后,大胆突进,在洞庭湖滨待命达半个月之久的攻城“奇兵”第116师团以一部由陆路协同第3师团打开出路,确定可以在常德会师之后,立即全师渡过洞庭湖。此时横山勇以第39师团牵制第10集团军,第3师团与第13师团为正面攻击主力,加上独17旅团及第58师团一部,齐头并进,直取慈利,第116师团则自湖面侧击第44军右翼。最有趣的是第68师团。水运直取汉寿,直接在常德侧翼登陆。

此时在整体态势上,国军第一线兵团防线已遭突破,不仅第29集团军全师已经淹没在日军三个主力兵团的洪流之中,第10集团军与逼近慈利的第74军也因侧翼曝露而处境危殆,除了与第10集团军正面胶持的第39师团之外,第116师团也已顺利登陆,随时可以窜入国军腹地。日军只要集中主力,钻隙蹈瑕,要重创在平原上已被切散的国军野战军,并非难事。

慈利失守后,第13师团马不停蹄向南猛进,久未露脸的第68师团也被证实已从三仙湖越过湖面,在常德东南的汉寿登陆。第10集团军当面的第39师团则显出守势,似乎满足于掩护南路攻击部队的侧翼。最明显的则是第116师团,这个师团在第3师团攻陷澧县之后,立即由澧县渡过澧水,笔直地向常德狂奔。局面豁然开朗。

渡过澧水之后,第11军抓紧机会,甩开北面勇猛善战的第10集团军,猛烈攻击第44军,希望在王耀武的第100军与第74军赶到之前越过沅江,一鼓作气拿下常德。此时原订水上机动的第116师团已经完全登陆,3个联队兵分三路,尾追第44军,直指陬县、临澧。穿过这个缺口,就到常德了。横山勇在右翼使用第3师团与第13师团,抵御第74军的进援部队及第44军的残部,左翼第68师团则于安乡登船,直趋汉寿,构成常德南面的包围圈。为了及早赶到常德,第11军甚至在桃源用上了伞兵。21日傍晚,日军在桃源猛烈轰炸,随后空投近一个中队的伞兵,当地驻防的第44军独立团(新由新线撤下整补,约300余员)没见过这种阵仗,日军并辅以一个步骑混成的旅团钻隙向桃源突进,独立团势单力薄,不支后逃。于是第3师团主力与第116师团第109联队乃得以排山倒海之势,猛扑主力在陬市的第150师。

第150师许国璋师长刚接到集团军转来战区颁布不得退过沅江的严令,乃率部死据陬市,寸土必争,但第150师本挡不住如狂潮般的第116师团,不到半天便几乎全军覆没。许国璋师长眼见日军即将突破,急派师属工兵连前往阻击,工兵连不到半小时便死伤殆尽。许师长乃亲率450团残部上前冲杀,身受重创。第150师几乎全军覆没。许师长重伤昏迷,被警卫抬上渡船后送。许国璋将军醒来时见到自己已经渡过沅江,部队大部溃散,联络中断,大为震撼,悲愤交集,在担架上痛斥左右误己,身为师长怎么可以丢下部队只身后退,立刻夺过身边卫士佩枪自尽,左右救之不及。王缵绪总司令闻耗,电调第162师副师长赵璧光上校代理第150师师长一职,率残部与第161师一道撤过沅江右岸整理。

桃源沦陷之后,千呼万唤的第100军先头师第19师终于赶到,一到战场便立刻投入作战,在黄石巿与第3师团恶战。唐伯寅师长深知自己应援的速度关系全局,竟驱促部队每日强行军70公里。第19师到达黄石市,已是人困马乏,喘息未定,难敌日军锋锐,激战半日后撤出黄石市。唐师长这一仗。算是昭告日军王耀武集团已经开到。

21日,第10集团军虽已转向,向石门攻击前进,但第39师团拼死抵抗,进展不顺;第29集团军伤亡惨重,不足决战,反而急待整理。此时日军第3师团及第116师团已经开到桃源,第13师团到慈利;第68师团则于22日攻陷汉寿。主攻的四个师团已就包围常德之定位,前锋并与常德守军接战。

常德守城战役

常德会战前,军委会有鉴第六战区紧绷,已将第74军及第100军拨归第六战区节制,会战开始时这两个军正向第六战区行进中。常德会战开始时,孙长官以第73军新于鄂西会战受创,诚恐有失,乃着第100军急速开往石门。渠料王缵绪总司令让第44军撤退澧水防线于前,刘斐次长电令放弃石门在后。待先头部队第19师开抵黄石巿时石门已失,随后第74军全军开抵,长官部以石门败象已露,不愿让第74军平白牺牲,乃将该军布置于常德慈利间,等待100军也集结完毕,让王耀武将军得整齐部署四个师的力量(缺第57师)成为第二线兵团的中坚。16日南下之敌与第74军接触,到22日日军主力已经正面与第74军前锋接战,第74军在草草筑成的野战阵地之中,与敌第3师团及第13师团对战。第51师明月山阵地便呈报当面之敌达一万五千人,周志道师长率部拼死拒战,争取部队集结时间,阵地失而复得者五次,第151团第2营张集光营长壮烈殉职。只是此时桃源失守,侧翼曝露,王耀武军长乃将主力转移到漆家河以南之线。在此地布置一条整然防线,成为第二线兵团。

第29集团军至此已退居次要角色,第73军奉令戴罪立功,不得不以路续收容的少数部队(16个步兵连及1个机枪连)索敌攻击,而第44军则在王缵绪总司令照顾下后撤退过沅江整理,退出战场。日军突破第44军防线之后,也不再穷追,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王耀武集团上。第44军因此逃过被压迫到常德外围而遭歼灭的命运。

第57师在5月时进驻常德整训,兼修筑工事。11月3日起即进入常德阵地,成为孙长官布在两线兵团中的轴心。第57师师长余程万中将骁勇善战,是打防卫战的能手。上高会战中死守上高城,使罗卓英总司令的三路大军得以顺利围歼日军第34师团,荣获陆海空军第一号武功状,此时进驻常德,抢修工事,使常德城成为一个坚强的防御阵地。常德城防工事除城郊的野战工事与城墙的第二道防卫圈外,在城内各重要交叉路口与要冲均筑有水泥碉堡,以备巷战之用。

据攻城日军描述,城内街巷角落均被充分利用,遍筑明碉暗堡,并打通民房,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配上第74军传统上出类拔萃的火力配置,形成强大据点。此时第57师并配署第74军炮兵团的一个762炮兵营及战防炮营第1连,高炮第42团一个排,拥有远超过一般国军师级单位的炮兵火力。第57师在会战初期待命应援前线(前线失利之速大出长官部预料之外),此时则全师就位,准备与攻城敌寇决一死战。第169团防守城北,第170团防守城西,第171团防守城东,城南则为沅江,形成背水而战态势。余师长并与常德县府协商,将县城内居民完全迁出。孙长官则于此时电调第63师第188团留守德山,掩护第57师于沅江渡口,俾使第九战区方面进援容易,并与第57师成抵角之势。而第44军退过沅江后,则据守常德外圈的太阳山等处据点,但这些据点与常德主阵地相距过远,无从发挥应援作用,日军并不以为意。

1943年11月18日,日军第116师团与第68师团逼近常德,第57师前哨据点涂家湖169团警戒部队遭敌攻击[13] 。同时,第九战区用以抵御第40师团佯动的第99军在第68师团之后进驻汉寿,与第68师团对峙。第44军驻城郊太阳山,第74军在慈利以南漆家河防线,第100军在桃源以南,与常德守军相呼应。构成整然的第2线兵团防线。局势已经很明显了,国军当前的第一要务,便是如何让第11军出击的主力汇聚于常德城下。如何让两线兵团顺利于常德钳杀日军。常德的成败是整个会战的关键。

22日,日军第11军主力在常德城郊集结完毕,开始向常德发起总攻,意图以压倒性兵力在短时间内一举掠取常德。原本布置用以攻城的主力第116师团在会战前期尽量避战,此时部队完整,整个师团均用以攻城。转于汉寿登陆的第68师团负责在第116师团攻城时掩护左翼,抵御来自第九战区的援军。第3师团与第13师团在慈利,桃源方面截阻王耀武集团的国军第二线兵团,第39师团,独17旅团与第58团一部则在后方抵挡第10集团军攻势,并掩护第11军退路。日军第一阶段之战略企图已经完成,国军两线兵团处于分散状态,常德危急。第100军第63师第188团在会战之初奉孙长官命令,抢占德山阵地,以与第57师成犄角之势。横山勇一动手便全力猛扑德山,第188团匆促应战,仅一昼夜德山阵地便告失守,第188团不支,邓光锋团长放弃德山,向第100军靠拢。德山是常德对外联络最重要的要害,是城南沅江上的渡口。德山失陷后,第57师后路被截,攻城战之如与外界交通便告中断。

24日,第116师团集结完毕,对常德城防展开主攻。山本三男师团长初期仍以传统步炮协同攻城,以大队级炮兵密接支持联队级混成步兵正面进攻,并派中队至大队级的敢死队集中突破。城厢阵地中的国军多与攻入之日军在阵地中白刃肉搏。第116师团以强大的炮兵轰毁第57师据点工事,步兵随后突入。第57师各团营长则亲率所部冲锋逆袭,在城巷以手榴弹与火攻遏阻来敌,并以近战搏杀将侵入的日军步兵敢死队截断歼灭。

第171团阵地并不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第170团遭第116师团第120联队猛攻,突入多处,孙进贤团长亲自率部猛烈逆袭,反复冲杀。第170团营长张挺林率部在阵地中奋勇冲击,负伤达七次之多,壮烈殉国。彭幼威营长见战局险恶,攘臂大呼杀敌,与突入城内的日军白刃近战,逐退来敌。第116师团第109联队则猛攻第169团阵地。柴意新团长奋勇迎战。日军为求速进,除集中炮火轰击外,并大量施放催泪瓦斯,而后109联队整齐冲锋,柴团长冷静指挥所部凭险据守,以准确集火杀伤日军,第109联队在第169团精准的火网下损失惨重,代理第109联队联队长的作战参谋铃木立遭击毙,第3大队大队长马村也被乱枪打死。该联队在冲锋中损失逾半,连城垣都没摸到。

25日敌再调第120联队进攻第169团,第120联队立下贯彻”武士道”的坚决誓言,全联队向第169团疯狂猛扑,一路怪喊乱叫,柴团长不慌不忙,待日军逼近时突然发扬火力,攻城的人潮立刻在乱舞的机枪弹与迫炮弹片中大片倒下,带头的第3大队长葛野立遭击毙,敢死队死伤枕藉,再度仓惶溃退。意图抄绝国军后路的第3师团第6联队,算是横山勇布置的一支奇兵。第6联队中细卢一联队长在东南亚作战时,率日军独立第4联队进驻泰国首都曼谷,是较有能力的指挥官。在接受渡江任务后,中细联队长率领幕僚到沅江边侦查渡江地形,被守军第169团第1营发现,此时正有一个P-40驱逐机小队在常德上空,余师长乃电召空军支持扫射,中细联队长当场被击毙。这只奇兵在被发现后,渡江的少量日军被第169团的火力拘束在江边一小段狭长地带,进展不得。

中方增援

在常德被完全包围之后,第10、第29集团军以及王耀武集团两个军均与全力阻击的日军外围掩护部队胶着,一时之间难直趋常德解围。此时第九战区的及时应援成为常德解围的关键。第九战区在会战开始时即与第五战区奉令出击,实行牵制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上将仅不痛不痒地派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三个挺进纵队扰乱敌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则布置口袋,静候第68师团与第40师团入彀。

18日军委会鉴于常德方面军情转急,电令第九战区出兵北援。第九战区并未动用最接近前线的国民革命军第99军,反而令国民革命军第10军自长沙向常德方面推进。薛岳司令长官此举,显在提防日军转向攻入第九战区(这也不是绝无可能)。由于第六战区形势浑沌,第10军推进缓慢,迟至26日才跨越战区分界,开始与在汉寿登陆的第68师团接触。但其左翼第190师甫经接战,便呈报与敌胶着,第10军则藉口左翼曝露,而几乎停止推进。第九战区进援不力,第六战区本身预备队复耗用于荆当方面攻势,只得继续倚靠战区第一线兵团及第74军。

军委会在石门失陷后,见战况不利,深知第九战区的及时应援为常德存亡之所寄,更是两线兵团能否顺利合围日军的关键。但此时蒋委员长远在开罗,军委会号令显得有气无力,而且饥不择食。经军委会点名急开常德前线的部队,超过第九战区所辖部队之半数,完全没考虑到日军第15军仍在鄂皖一带,伺机蠢动。薛岳司令长官身负重膺,深知不计一切冒然进军的危险,所以谨慎调兵。第99军的口袋不能动(相对的第40师团也不能动),第10军自长沙出发,仍紧密注视第11军,只要稍有向第九战区进攻的风吹草动,马上列阵以待。

军委会的威势无法威慑百战功高的薛岳长官,于是高参们想出一个绝招。24日,军委会竟然更改第六战区与第九战区的分界线,训令第九战区将战区分界线改至沅水,使沅江以南成为第九战区之责任区。并于电文中不假辞色,直接训示第九战区改变消极态度:“各级指挥官应迅速掌握兵力求敌攻击之,切忌脱离掌握,或以广大一线专防守而逸失战机,贻误全局”。军委会疾颜厉色地将第九战区训诫一顿之后,直接下令调用第99军。随后并成立李玉堂兵团负责南面解围攻势。并明确规定李兵团两个军的进度。第10军应兼程向常德黄土店推进,第99军附暂54师,则急开往汉寿德山之间,以掩护常德守军的右翼。

战役结束

日军第11军接到派遣军恢复原态势的命令后,下达命令(包括对在渔洋河以东仁和坪、暖水街一带的第39师团、古贺支队及宫胁支队等部队):“军于19日夜开始行动,准备向松滋河右岸地区转进。”日军于22日分别到达松滋河右岸地区,在第13师团掩护下,于23、24日先后渡过长江,分别返回原驻地。第六战区及第九战区部队紧随日军之后实施跟踪追击,仅与日军后卫掩护部队发生小的战斗,至1943年12月25日,全部收复了失去的阵地,恢复了会战前的态势。常德会战至此结束。

战役影响

在常德会战中,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阻击,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并以反攻恢复了原态势,给日军以相当的损伤消耗,较重地打击了进犯的日军,部分地破坏了日军南下的作战企图,在战略上配合了敌后战场反“荡”反“清乡”斗争。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罕见的以我军胜利告终的一场重大战役,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它对巩固中、美、英的联合作战和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军战史称,“这次作战总的来说是顺利的,但在常德却意外地遇到了敌人顽强抵抗,经过艰苦的战斗才予以攻占。”中国方面称,此役是开罗会议后,中国获得的第一次胜利,国际舆论为之一变,“此战役至少可使有关于中国军队力量薄弱及日军可任意攻入中国内地之谎言宣告平息。”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IMG_256

王敬久

王敬久(1902~1964),别字又平,江苏丰县人,国民革命军第32集团军司令长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后被调到顾祝同的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任第三十七军团军团长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后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辖国民革命军第49军、国民革命军第88军防守浙赣线中段。1942年春,日军进攻浙赣线,王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49军等部迎战,阵地被突破,被迫退守福建。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后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国民革命军第66军、国民革命军第79军参加常德会战。1949年1月就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一训练处中将处长,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7月到台湾岛,曾任三军大学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台南病逝。

著有《五十述怀》、《抗战八年回忆》等。

IMG_256

王甲本

王甲本,(1901-1944)字立基,云南省曲靖富源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中将军长。青年时立志从军报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他学习刻苦认真,在军事方面颇显才华。毕业于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

抗战爆发后,王甲本从"淞沪会战"后到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长沙会战乃至1944年的长衡会战,在中国正面战场上的22场会战中,王甲本总共经历了9场和日寇殊死搏杀的残酷激烈大战。因他身先士卒,指挥有方,杀敌无数,战功卓著受奖,王甲本得到"硬仗将军"的光荣称号,获得"云麾勋章",并依次晋升为九十八师师长,七十九军副军长、军长。

1944年9月,在湖南东安山口铺与日军遭遇,激战中壮烈殉国。年43岁,追晋为陆军上将。

2014年9月,王甲本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IMG_256

汪之斌

汪之斌1884年出生于湘西永顺。1918年,汪之斌从保定军校毕业,后被任命为湘军营长,抗战爆发后,汪之斌先后担任15师师长、暂编第5师师长、73军副军长等,1943年,汪之斌被任命为73军军长。参与了衡阳保卫战。同年10月,日寇以4个兵团的兵力从石门两侧进攻七十三军,七十三军早有准备。汪之斌布兵于澧水两岸,背靠澧水要与日寇决一死战。因敌众我寡,加之澧水上涨,粮道阻绝,援军不至,部队被迫泅水向河对岸转移之际,遭到敌机轰炸扫射,致使全线崩溃,暂五师师长彭士量阵亡,又失掉桃源热水坑一线军事要地,损失惨重。蒋介石闻讯震怒,严令汪之斌在24小时内收复热水坑高地。命令一到,汪之斌火速进行战地整编,亲率一个师的兵力,向日寇猛烈反攻,浴血奋战,将日寇驱回桃源县城,收复了热水坑制高点。

这场血战,汪部伤亡3000多人,日寇尸横遍野,不计其数。战后,蒋介石却电责汪之斌作战不力,要军法严惩。王东原在重庆求情,说七十三军失利的原因是受了天时的影响,如果澧水不上涨,后路不断绝,是不会遭到惨败的。结果蒋介石签发的电报是:"军长撤职,永不录用。"汪之斌接电之后,一气之下,二话没说,当晚办公室一纸留言后,随即带一个卫兵,轻装便服离队。次日,新任军长韩浚发现他已离去,随即派军需处长率士兵数人挑法币4亿元,作为汪之斌的退职养老金,至大庸后坪赶上了汪之斌。汪说:"现报国无门,要钱何用?"分文不受。

IMG_256

彭士量

彭士量(1904年8月5日-1943年11月15日),字秋湖,湖南浏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暂5师中将师长,于1943年11月15日在著名的常德会战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壮烈殉国,年仅39岁,是常德会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IMG_256

王泽浚

王泽浚(1903-1974)号润泉,四川西充人,抗日名将。陆军中将,川军第2师军官传习所第二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六期毕业,川军将领,系王缵绪次子。1948年11月18日,王泽浚部在淮海战役的碾庄包围圈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王泽浚被生擒,先后在临沂、益都、苏州、禹城、济南、北京等地关押改造。其"血债累累……应判处死刑"。但在关押期间,认罪伏法,改判死缓。1974年病死于北京秦城监狱。

IMG_256

许国璋

许国璋(1897—1943),字宪廷,四川成都人。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著名抗日英雄,国民党追赠陆军中将。1917年投川军,后入刘湘部,历任团长、旅长等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第二十九集团军出川抗日。1938年,率部参加黄(梅)广(济)战役。1941年升任第一五零师师长。

1943年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同年11月任第一五零师师长的许国璋在参加常德会战时身负重伤,为避免被俘受辱,举枪自戕,以身殉国。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5年1月中旬,许国璋后人领到由民政部颁发的许国璋烈士证书。

赵壁光

赵璧光(1901~1975),号金钵,西充县太平镇张家坝村人。1919年8月中学毕业后从戎。

1938年,赵璧光任少将旅长,在湖北截击老河口南下的日军。1941年任少将师长,参加滨湖、安(乡)南(县)华(蓉)战役和长衡会战,大败日军,俘获战马等大量军需,获国民-防部的金质勋章奖。

1948年,赵璧光任国民党四十四军一五零师师长。11月18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率残部2000余人于江苏徐州东碾庄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肯定。国民-防部保密局下令通缉,并撤销其党籍、军籍。其后,赵璧光被送山东解放军军官训练团学习。

1949年12月23日,赵璧光被选为县人民自治委员会主任。

1974年9月,当赵璧光病重住院时,还写信给台湾的原部下孙德超,规劝其爱国不分先后,为祖国统一大业出力。

1975年,逝世。

IMG_256

刘斐

刘斐(1898-1983),字为章,桂系出身,留学日本陆军大学,1898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人称民国三个半军事家的那半个,促成湖南起义和香港起义。曾任国防部研究组组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中南水利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于1983年4月8日逝世。

刘斐的一生,是为捍卫祖国独立,并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一生。屈武说:"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每一次人民争取解放之重要历史时刻,都表现了他忠于祖国的有远见卓识的英雄胆略。""其高瞻远瞩,临事决断,都说明他是一位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

IMG_256

周志道

周志道(1900-1984),江西永新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一五一旅少将旅长、副师长。1942年1月任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少将师长。1945年8月任第一00军副军长。先后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台儿庄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因战功被国民政府授予宝鼎勋章和云麾勋章。

1948年9月22日授陆军少将。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所部被全歼,只身逃脱。

1984年5月10日因病在台北逝世。

著有《八十忆往》等。台湾出版有《陆军中将周志道先生纪念集》等。

IMG_256

李玉堂

李玉堂(1899年3月16日--1951年2月5日),字瑶阶,山东省广饶县人,1899年3月16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五)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大王西村的一户地主家庭。1924年,李玉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战名将,中华民国陆军中将。与李延年、李仙洲、王耀武合称三李一王。

1939年10月-1942年1月,日军集结兵力,三次进犯长沙,李玉堂率部给予沉重打击,取得抗战史上闻名中外的三次长沙大捷。

1951年2月5日,李玉堂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碧潭。

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

IMG_256

方先觉

方先觉(1905~1983年),男,汉族,字子珊,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安徽萧县)人 。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方先觉萧县第四高等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之后,入读南京第一工业学校,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以后,转学军事,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黄埔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受训。此后,他相继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军事行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在衡阳保卫战中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面对6倍于己的日军重兵围攻,坚持防守47日。

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晚年有《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等著作,1983年3月3日在台北病逝。

IMG_256

周庆祥

周庆祥(1904-1948),字云亭,山东省夏津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抗战期间,在衡阳会战中抗击日军立下战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4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32师师长,负责守备济南府以东胶济铁路线周村、章丘要地。1948年3月在周村战役中被解放军击败。周庆祥被蒋介石电召去南京,交军法处会审,1948年7月10日被以贻误战机罪枪决。

IMG_256

孙明瑾

孙明瑾(1905.9.10~1943.12.1),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著名抗日英雄。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转战各地,屡挫强敌,以战功升任陆军第十军第十预备师少将师长。

1943年12月初,在日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之际,孙明瑾临危不惧,亲临前线指挥,被敌弹击中,尔后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追授孙明瑾将军“革命烈士”称号;同年12月19日,孙明瑾烈士家属获得了由毛主席亲笔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14年9月,孙明瑾被民政部收入第一批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IMG_256

饶少伟

饶少伟(1908—1979),四川资中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步科、陆军大学第十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抗战爆发后任第19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参加淞沪会战,后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兼办公厅主任,参加3次长沙会战,1943年任第9战区暂编54师少将师长,参加常德会战,1944年6月参加衡阳保卫战,8月兵败向日军投降,后逃回重庆,12月任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1946年任整编第69师副师长,1946年12月18日在江苏宿迁被俘,后在中共指派下从事对国民党军的策反工作。后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1979年病逝。

IMG_256

柴意新

柴意新(1898~1943.12.3),号惹愚,字泽高,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常德会战阵亡的爱国抗日将领。黄埔军校三期炮科毕业, 陆军大学特别班五期毕业。

1943年12月3日凌晨,时任74军57师169团少将团长的柴意新壮烈殉国。

1944年,中华民国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IMG_256

欧震

欧震(1899-1969), 字雨辰,广东曲江人。受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投笔从戎,先在粤军担任排长。1924年,在粤军讲武堂毕业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任叶挺独立团营长。

南昌起义后,随叶挺部队南下,在广东汤坑与陈济棠、薛岳部激战。战至薛岳部已被击溃,师部被包围时,欧震临阵倒戈,导致南下起义部队,全军覆没!

倒戈国民党后,1935年4月15日,被授少将军衔;1936年10月5日晋升中将,任国民革命军第90师师长。1943年12月5日率部收复常德城,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1969年2月13日,在台湾病逝,3月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

IMG_256

罗广文

罗广文(1905—1956),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人。1924年考入 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1929年毕业回国,在广东黄埔军校任少校兵器教官和军官队队长。1931年在国民革命军18军14师炮兵营任中校营长。历任整编第18师师长、第18军军长、第4兵团司令、第15兵团司令等职,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期间,罗广文率部英勇作战,始终拼杀在抗日第一线,战功累累,被誉为抗日名将。1949年12月,罗广文率部在成都郫县起义。1956年罗广文病逝,终年51岁。

IMG_256

朱鼎卿

朱鼎卿(1902—1982),湖北新洲人。1925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军长、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三兵团司令。1949年12月在成都附近起义。后任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高级参议,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湖北省委第四届副主任委员。是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病逝。

IMG_256

胡琏

胡琏(1907年11月16日~1977年6月22日),汉族,陕西华县(今陕西华州)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属陈诚的土木系,国民政府统治大陆后期的著名将领。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前者号称"金门王",后者号称"西北王",但在蒋军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抗日战争中任第11师师长,率部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解放战争中,率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参加内战。解放后到台湾,曾参加金门海战,号称"金门王"。

IMG_256

张灵甫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终年44岁。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六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