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知书格物,以文化人

联系我们

0737-6350926

hncu_tsg@163.com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史教育专栏>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铸初心 记使命 勇担当

之七十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四)

平型关大捷

2021-05-28 15:11     (点击: )


IMG_256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双方交战

腰站阻击战

杨成武的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于1937年9月22日到达了晋东北灵丘县的上寨镇,9月23日杨成武将侦察到的情况报告了师部,并判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有可能进犯平型关。此时,平型关战斗的方案开始在林彪的心中酝酿着,在林彪的方案中,独立团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很快,杨成武就接到了林彪的命令,独立团向日军进攻的方向前进,放过其先头第二十一旅团,阻击敌人后续部队,截断(腰站至驿马岭地区)涞源与灵丘之间前来增援的日军,确保师主力在平型关地区歼灭日军第二十一旅团。

腰站位于涞源以西大约二十公里处,是涞(源)灵(丘)公路上一个小村,在山谷之中,四面是光秃秃的高山。从腰站沿公路东去就是驿马岭,翻过驿马岭,就是河北地境。驿马岭山上有一隘口,涞灵公路即从该隘口穿过。要从涞源向平型关进发和增援,驿马岭上的隘口是必经之地。

24日清晨,杨成武即率独立团以急行军速度向腰站前进,于中午抵达阵地,一口气未喘匀,前哨阵地已与灵丘方向开来的日军先头小股部队接触,双方展开交火,独立团小有斩获。独立团24日下午赶到山下白羊铺时,日军第9旅团第11联队的主力已经占领了腰站(驿马岭)山顶的隘口。25日凌晨,涞源城又开来了日军的一个联队。独立团面对的,是兵力超

过自身数倍的敌人。又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独立团1营兵分三路:1连负责正面阻击,2连从右翼袭取隘口,3连迂回至南面更高些的山峰,用火力压制隘口上的日军。

曾保堂,时任115师独立团1营营长,担负阻击援敌任务。其时,驻涞源的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其中的1个联队正向灵丘方向移动,其先头部队已占领驿马岭隘口,一部向腰站方向搜索前进。(当日军一部)接近腰站阵地时,负责在此阻击的曾保堂举起驳壳枪,打响了平型关战斗的第一枪。瞬时,机枪、步枪、手榴弹响成一片。[2]战士喊着"冲啊''、"杀""杀'"和鬼子开始了白刃战。一个战士倒下去,又一个战士冲上去。激烈的战斗中,独立团1营教导员张文松(身先士卒,击敌侧背,不幸中弹牺牲)、1连连长张德仁(在捅杀数名鬼子后身负重伤,以最后之力抱住一名鬼子滚下山崖)、2连1排"麻排长"先后壮烈牺牲。1营1连和3连减员过半,有的班排全部阵亡,牺牲人员的遗体上,不少是身中数弹。在独立团将士的全力阻击下,日军在腰站(驿马岭地区)留下了300多具尸体。

25日下午4时,接到师部发来打援任务胜利完成的电报后,独立团预备队和1营1个连又立刻插向敌人侧后方投入战斗,鬼子夺路逃向涞源城,独立团乘胜追击了50多里,光复了涞源。据中共历史网《平型关战斗中的"三羊(杨)开泰"》一文写道:面对八路军之勇猛顽强,日军为之胆寒,一时裹足不前,只是作消极防守,直至平型关战斗胜利,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

乔沟伏击战

平型关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十多里,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而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然而在平型关一带的乔沟,则是一条很窄的沟壑,它是黄土丘陵被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一处险隘,是过去灵丘至太原的官道,出了灵丘县城后,必经乔沟,所以乔沟就被115师首长确定了伏击点。

25日清晨7时,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乔沟伏击战打响。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由东向西缓慢地进入乔沟峡谷公路。当敌先头部队进入关沟与辛庄之间的叉路口时,早已埋伏好的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同时开火,步枪、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的火力倾泻而下,突然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的毫无戒备的敌人人仰车翻,一片混乱,趁此时机八路军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战斗打响后,除了686团居高临下占据一定的地利优势外,685团和687团的战斗都是在开阔的河谷地带展开的。担任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歼敌任务的第685团,最激烈的白刃格斗在二、三营的阵地上展开。

二营五连连长曾贤生同志,外号叫"猛子"。战斗打响前,就鼓动部队说:靠我们近战夜战的光荣传统,用手榴弹刺刀和鬼子干,让他们死也不能死囫囵了。发起冲锋后,曾贤生率先向敌人突击,二十分钟内,全连用手榴弹炸毁了二十多辆汽车。在白刃格斗中,曾贤生一个人刺死十几个鬼子。曾贤生身上到处是伤是血,当一群鬼子向他逼近时,英雄连长曾贤生同志拉响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曾贤生的壮烈行为鼓舞着身边的战友们。五连指导员身负重伤,依然指挥部队;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上指挥。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三十多位战友,却仍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三营的九连和十连,冲上公路后伤亡已经很大,但依然勇敢地与敌人拼杀,以一当十,没有子弹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哪怕只有几秒钟的空隙,战士们也能飞速地拣起石块将鬼子的脑壳砸碎。战斗到最后,两个连队眼睛都打红了,尽管伤亡过半,可是战斗情绪却依然旺盛得很[3]。当敌人的退路即被截断以后,便是拼命地冲杀,企图抢占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

争夺老爷庙

老爷庙梁位于乔沟的东北侧,25日清晨乔沟伏击战打响后,这里的争夺最为激烈。为夺取制高点,敌我双方展开了殊死较量。当敌人企图抢占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后,林彪对686团团长李天佑说: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了这个制高点,我们就可以居高临下,把敌人消灭在沟里!。

李天佑跑回团指挥所,立即令右侧的3营冲下公路,攻占老爷庙。2营随后跟进。经此耽搁,日军已经占领了老爷庙。但日军不懂山地战术,除以一小股兵力抢占了老爷庙外,大部分敌人始终挤在公路上挨打。

此时,三营战士钻进烟雾里,有的往前跑,有的往前爬,有的往前滚,当战士们冲上了公路后,便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只见枪托飞舞,马刀闪光,吼杀声、爆炸声,搅成一团,经过半个小时的拼杀,敌人支持不住纷纷藏到汽车底下。此时,八路军的战士向敌人喊话:"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然而,眼前的敌人不仅不懂中国话,而且还是一群经过法西斯军国主义训练的顽固派。许多战士因为缺乏对日军作战的经验,反被垂死的敌人杀伤了,敌军的伤兵同我们的伤员扭打,直到拼死为止。有人报告说:三营伤亡很大,冲上公路以后,九连干部差不多打光了,全连只剩了十多个人,战斗仍然激烈地进行着。由于山上和山下火力的夹击,山坡又陡,三营营长还负了伤,可是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部队作战(摘编于李天佑的《首战平型关》)。在这紧急时刻,据时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部通讯队通信员陈昌元回忆:战斗命令是师首长在前线指挥所下达给旅首长的,当时是为了配合左侧山上的686团3营向老爷庙发起冲击,他奉命向687团2营传达首长下达的"立刻占领老爷庙制高点,截断日军向外突围"的作战命令,此时687团2营一部配合686团3营及时堵住了日军向老爷庙突围的缺口。在2营的积极援助下,终于占领了老爷庙制高点。

在686团占领了老爷庙制高点以后,从两面居高临下,打得山沟里的敌人无处躲藏。可是,当敌指挥官猛然醒悟过来以后,便立即挥刀喊叫,指挥敌兵争夺老爷庙制高点。此时敌人的大炮、快速骑兵失去了作用,只有成群成队的步兵往老爷庙制高点上爬,此刻686团官兵沉着以待,瞄准敌人,等待敌人靠近时一齐开枪,敌人冲上来,又被打下去。经过反复较量,五六百敌人又蜂拥而至地向老爷庙发起攻击,同时敌机贴着山头在空中支援着敌人,不巧(副团长)杨勇同志负伤了,情况十分严重,敌人越来越多并且拼命地往上攻击。鉴于此状,团长李天佑命令部队:一定要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一支枪,最后一颗子弹。老爷庙制高点的争夺战打到下午1点,687团攻了上来。李天佑看敌人的后尾一乱,觉得消灭敌人的时机到了,便立刻命令部队加强火力进行反击(摘编于李天佑的《首战平型关》)。

9月15日15时,687团从东侧、685团从西侧围上来,686团从老爷庙高地发起攻击,而独立团则顽强阻击涞源援敌。至此,日军坂垣第5师团第21旅1个大队和后勤人员1000余人成了瓮中之鳖。在乔沟的这场伏击战中,中共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胜利。

当686团完全控制了兴庄至老爷庙之间的山沟以后,又马上按师首长战前的指示,向西面的东泡池方向发起进攻,经过反复冲杀,将敌2000人包围在东泡池一带,但因东跑池防线的正面防守未按预定计划向东出击,致使东泡池一带的日军向北侧团城口方向逃窜。据时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八十四师第二五一旅旅长高建白在《晋绥抗战.在团城口抗战的第十七军》中写道:这时,八路军已在关外东泡池蔡家峪一带阻击敌应援部队,给敌以巨大打击,取得辉煌胜利,给我部以莫大鼓舞,官兵为之振奋,不料晋绥军十六个团一直没有出击。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增强了斗志。在国际上,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集合游行,抵制日货、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声援中国抗战。骄横狂妄的日军不得不调整部署,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从而延缓了军事进攻的速度。上述种种,无不缘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

据《解放军报.平型关:出师抗日第一捷》报道:"平型关大捷的意义还在于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李彪说。战后,115师师长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写道:我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这一认识符合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思想的统一,为日后共产党领导的各支部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部分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IMG_256

时任115师师长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 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IMG_256

时任115师副师长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重庆市江津区(原四川省江津县)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IMG_256

时任115师参谋长周昆

周昆,原名周绪昆,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

1927年跟随毛泽东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一军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十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十师师长、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代校长,红八军团军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1938年3月在山西携款失踪,下落不明。

IMG_256

时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慎镇,字雅怀,湖南省衡山县人,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毛泽东在1929年古田会议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在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夜不能寐为罗荣桓写下一诗《吊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最早逝世的一位。

IMG_256

时任政训处副主任肖华

肖华(1916.1.21-1985.8.12),男,原名萧以僔,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解放军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

肖华在军旅生涯中,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等职。

肖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获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历任空军政委、、解放军总干部部部长、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恢复工作后,历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还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著有《长征组歌》、《艰苦岁月》等,其中《长征组歌》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1985年8月12日,肖华于北京病逝。

IMG_256

时任115师供给处长邝任农

邝任农(1912年2月13日-2003年4月25日),男,江西省长宁县留车区(今寻乌县留车镇)雁洋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邝任农在军旅生涯中,历任副队长、排长、中队长、营党代表、总队长、团长、军需处处长、军经理部部长、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军分区司令员、军区政委、师情报处处长、军区副司令员、警备区副司令员、军区后勤司令部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赣南寻邬农民起义、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斗、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交通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空军顾问等职。组织领导民航系统实行总指挥调度室、地区管理处指挥调度室、区域指挥调度室,使民航飞行指挥调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参与组织领导开辟以周边国家为主的东南亚、西亚、非洲等10条国际航线,最大限度地保持民航系统稳定和安全飞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3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IMG_256

343旅:旅长陈光

陈光(1905年2月24日-1954年6月7日),湖南省宜章县人,原名世椿,乳名松善 ,1926年从事农民运动,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代师长等职。1943年3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

IMG_256

343旅:副旅长周建屏

周建屏(1892年-1938年6月13日),原名宗尧,字兴唐、兴堂,曾用名子炎,抚州金溪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平山小觉镇。

1939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把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5年10月,又以小觉镇为中心建立建屏县(建屏县于1958年与平山县合并),建屏县成为当时石家庄市第一个用烈士姓名命名的县。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IMG_256

343旅:参谋长陈士榘

陈士榘(1909年4月14日-1995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北省荆门市人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排长、纵队副大队长、纵队司令部参谋、纵队参谋处处长、师参谋长、科长、营长、军参谋长、代理军长、随营学校校长、八路军旅参谋长、支队司令员、军区司令员、野战军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山东抗日根据地历次战斗、攻克赣榆县城战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转战鲁西南、挺进中原、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军事建筑部部长和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任务,为中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IMG_256

343旅政训处主任唐亮

唐亮(1910年6月13日-1986年11月20日),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共。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月二十八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