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华北的侵略。此时,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国民党军正向苏区腹地进攻。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军第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皖赣边出动,以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并调动与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7军团,下辖第1、第2、第3师,共6000余人。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曾洪易为中共中央随军代表。1934年7月6日晚,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攻克大田县城,再经尤溪以东,进到闽中。7月下旬,在红9军团配合下,攻占樟湖坂,渡过闽江,占领谷口。当准备继续北上浙西并向皖南开进时,接到中革军委关于进占水口,相机袭取福州的电令,遂于8月1日占领水口后,向福州进逼。7日,在福州西北郊发起攻击,因福州国民党军预有戒备,经1昼夜攻击未克,不得不撤至福州以北岭头一带,并改向闽东转移。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中并攻击福州,引起福建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迅即调集重兵进行追击和堵截。为摆脱险境,北上抗日先遣队且战且走,在先后攻克罗源县城、穆阳镇和庆元县城后,于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东北古楼一带游击区。这时,中革军委电令北上抗日先遣队执行袭击进攻闽北苏区的国民党军的后方,在闽浙赣边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的任务。北上抗日先遣队迅即离开闽北,向浙西挺进。13日攻占清湖镇,15日进至江(山)常(山)公路的大陈地区,并一度攻入常山县城。然后转向皖赣边行动,10月下旬进至闽浙赣苏区,遂于德兴县重溪与红10军会合。11月4日,与红10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红7军团编为第19师,红10军和地方部队编为第20、第21师。这时,中共中央已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红10军团改由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军区指挥。11月中旬,第19师向浙皖赣边进发。11月18日,中央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趋严重,决定红10军团率第20、第21师转到外线作战,会同第19师在开化、遂安、衢县、常山地区活动,创建浙皖边根据地。并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领导红10军团的行动。
11月下旬,红10军团主力向浙皖边前进,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第19师会合。这时,国民党军2个多旅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汤口进逼。14日,红10军团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战斗失利,师长寻淮洲负伤后牺牲。随后,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及一些地方团防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追来。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红10军团为摆脱敌军,艰苦转战于皖南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损失严重。1935年1月中旬,向闽浙赣苏区转移,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两段,主力约2000人,被国民党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后于南昌就义。
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经过整编,组成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此后,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领下,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寻淮洲
寻淮洲(1912-1934),湖南浏阳社港人,革命烈士。1927年初加入共青团,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历任代理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长。他英勇善战,威震敌阵,战功卓著,是红军将领中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
民国23年年底至24年年初,原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担任方志敏、粟裕领导的抗日先遣队中的十军团19师师长,在谭家桥战斗中,先遣队受到王耀武重创,寻淮洲伤重牺牲,年仅22岁。

乐少华
乐少华(1903年-1952年),中国工农红军将领,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1927年春,党组织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50年,他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领导下属的八一、五二等大型军工企业,研制新的武器装备,生产各种枪支、火炮、弹药支援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战争。由于在"三反"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52年1月15日,乐少华在寓所自杀身亡。
1980年5月30日,中央对乐少华问题进行重新审查,决定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刘英与张闻天
刘英(1905-2002)女,原名郑杰,张闻天同志夫人,湖南长沙人。刘英,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刘英同志是原中央纪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934年参加长征,任第三梯队政治部主任、中央队秘书长,到陕北后,任共青团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中共合江省委、辽东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建国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1954年至1959年)、驻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副代表,驻苏联大使馆参赞(1950年1月至1954年11月),外交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兼人事司长,部监委书记等职务;
2002年8月26日23时45分,刘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曾洪易
1924年加入共产党。1931年7月被临时中央派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任"中央代表",位居闽浙赣省委和省军区要职,忠实地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之被称为"灾星"。后对革命丧失信心,经不住困难与挫折的考验,于1934年底在南京投敌叛变,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应有的惩处。

刘畴西
刘畴西(1897-1935),湖南望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军校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第三连党代表;在第一次东征光荣负伤,失去左臂;1929年初赴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8月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红一军团第三军第八师师长;在多次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被誉为"独臂将军";1933年2月任福建军区总指挥,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1934年8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军功章,11月任红十军团军团长;之后,在谭家桥战斗中,遭王耀武重创,转移至怀玉山。1935年1月,在怀玉山区被国民党重兵包围被俘,8月6日在南昌与方志敏烈士一同英勇就义。

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聂洪钧
聂洪钧(1905-1966),湖北咸宁张公乡聂樊村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返回湖北,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农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鄂南特派员。
解放后,1949年5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省委常委。1953年1月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粮食局局长。1955年1月任国务院粮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