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知书格物,以文化人

联系我们

0737-6350926

hncu_tsg@163.com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史教育专栏>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铸初心 记使命 勇担当

之八十四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八)

新四军

2021-06-03 10:29     (点击: )


IMG_256

1937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八一三事变后,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之下,国民党终于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一个军开赴抗日前线。为减少矛盾,共产党提议由已经不是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叶挺出来担此重任。叶挺希望这支新编的部队能够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提议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

叶挺于1937年11月3日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的筹建工作。在欢迎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欢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11月7日,项英也到了延安,和叶挺商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军部暂驻武汉的意见,叶挺、项英先后到达武汉,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末段)筹建新四军军部。

经中共中央提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的其他领导人是: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由于编入新四军的各地红军游击队正在开赴皖南和皖西集结,也为了使指挥机关尽量靠近抗日前线,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4月4日离开南昌,5日抵达皖南歙县岩寺镇,7日又到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麻村,26日进驻南陵县土塘村,8月2日移驻径县云岭村。军部在云岭近三年,直到1941年1月4日晚北移。

IMG_256

初期四个支队

1938年4月间,编入新四军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分别到皖南和皖西集结。全军共10329人,但是只有6500余支枪,许多战士还以大刀梭标为武器。此时,新四军辖4个支队10个团和1个特务营。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戴季英)。

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江苏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重建军部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第一师

师长由粟裕担任,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阜宁、黄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今江苏省盐城、泰州、扬州、南通地区),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第二师

第二师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和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顽军东犯的任务。

第三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即吴法宪)。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阜宁、黄沙港一线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还起着华中连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用。

第四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并向河南敌后发展的任务。

第五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后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活动于武汉四周,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区,长期远离军部,孤悬敌后,担负着独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第六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辖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活动于西起南京、芜湖,东至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日伪的心腹地区,担负着坚持苏南抗日。

第七师

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活动于东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族德,北邻合肥,长江横贯于中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皖南和发展皖中、皖西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浙东游击纵队

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IMG_256

刘少奇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

IMG_256

陈毅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IMG_256

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洵,字希夷,中国广东惠阳秋长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新四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六月三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