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知书格物,以文化人

联系我们

0737-6350926

hncu_tsg@163.com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请给我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史教育专栏>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铸初心 记使命 勇担当

之八十五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九)

新四军建立的根据地1.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2021-06-03 10:44     (点击: )


IMG_256

IMG_256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地处黄淮平原,位于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东抵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北起陇海铁路,南到淮河以北,是联结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枢纽。

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精神,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了300余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彭雪枫率领下于9月30日誓师东进。10月上旬,彭雪枫部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游击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在杜岗会师,三支武装统一整编为1000余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10月24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进入豫东敌后。1939年1月,部队进驻永城书案店,2月,中共豫皖苏省委在书案店建立,张爱萍任书记。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永城一带歼灭一批伪军,摧毁一批日伪政权,并先后进军淮上地区和回师涡阳新兴集。11月,游击支队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全支队发展至9个团,1.7万余人,地方党政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湖西地区南下,开辟了徐州以西、商丘以东广大地区。1939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局,将其开辟的陇海铁路以西地区划归中共中央中原局及新四军领导,豫皖苏边区的辖区进一步扩大,中共豫皖苏省委改称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吴芝圃任书记。11月,豫皖苏区党委和六支队认真贯彻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向东发展,创造苏北根据地。至1940年7月,全区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万人,共建立10个县的抗日政权,其活动范围涉及50余县,成为豫皖苏边区发展的全盛时期。

1939年6月,彭雪枫率部队东进淮上地区,成立了淮上行署,辖宿蒙、怀远、凤台3个县政府。1939年11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涡阳新兴集,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提出今后要健全豫皖苏省委,发展地方党,集中力量创建永(城)、夏(邑)、萧(县)、宿(县)根据地。随后,豫皖苏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边区参议会。各地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到年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已初步规模,成立了比较健全的豫皖苏边区党委,建立了永城、夏邑、萧县、宿西、亳北5个县政权。第六支队(游击支队改称)也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拥有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4个总队和3个独立团,计1.78万余人的抗日劲旅。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纠集大批兵力向豫皖苏根据地进攻。为遏制顽军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黄克诚部南援华中。6月,黄克诚率部抵达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不久,八路军第四纵队分编为第四、五纵队。9月黄克诚率五纵队东进皖东北地区,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彭雪枫于9月初率四纵主力第二次进入淮上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并创建了淮上根据地。此时,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东起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的广大地区,面积为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到1940年底,豫皖苏边区党委辖淮上、涡浍、陇海路南、豫皖和睢(县)杞(县)太(康)5个地委,2个专署、5个县政府和6个办事处。

影响

1940年6月1日,日军1000余人乘六支队在新兴集举行五卅纪念大会之机,分数路偷袭会场。彭雪枫沉着指挥,指战员勇猛出击,打得日军狼狈不堪,于当日黄昏仓皇败退。1940年11月,日军对涡(阳)蒙(城)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蒙城板桥集与日军激战,歼敌400余人。在八路军四纵奋战淮上时,根据地中心永城一带较为空虚,国民党反动派策动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六旅副旅长兼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叛变(史称"耿吴刘事件"),给后来的斗争带来恶劣影响。

结果

1941年1月下旬,日军发起豫南战役,沿涡河西进。国民党军队败退,八路军四纵队西进收复失地。2月,日军突然撤回原防。国民党军队乘机对新四军四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四纵改建制为新四军四师)发起进攻,新四军四师被迫进行自卫,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豫皖苏边区自卫作战。奋战3个月。后,根据华中局指示,于5月撤入皖东北。至此,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除睢杞太和萧县部分地区有共产党地方组织及武装力量继续坚持斗争外,其余地区全被国民党军占据。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IMG_256

彭雪枫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1944年1月1日,发表《一年来的军事工作》一文;1月19日,在朝鲜独立同盟第二次盟员大会暨朝鲜义勇军华中支部成立大会上作《中韩两民族携手并肩作战》的演说;同月29日,对四师直属部队作《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的报告。

1944年8月15日,率四师主力五个团在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举行西征誓师大会,冒暑西征;同月23日,指挥部队首战肖县西南的小朱庄,击毙顽军纵队司令王传授及其官兵三百余人,俘敌一千三百人,并争取了吴信荣部起义,首战告捷。

1944年9月上旬,率部继续西进,涤荡各地顽军,基本上收复了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同月10日,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李光明支队,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至11日,全歼顽军一个支队,俘支队司令李光明等千余人。是役,彭雪枫同志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三十七岁。

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为了纪念彭雪枫,在安徽省宿州市、蒙城县等地均建了彭雪枫纪念馆,或以雪枫命名的公园或学校。

IMG_256

肖望东

肖望东 ,曾用名肖惠存,肖克,江西省吉安县人,中将军衔,参加过长征,参加过莱芜、豫东、济南等战役,并被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肖望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IMG_256

张爱萍

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早年在家乡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同时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的中央委员等职务。2003年7月5日,张爱萍病逝于北京。

IMG_256

黄克诚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1902年10月1日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岁。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月三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