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创建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6、7月间,陈毅、张鼎丞相继率领新四军第1、第2支队挺进到苏南,开展游击战争,至年底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后又分兵东进、北上,发展淞沪和苏中地区。1939年12月,中共苏皖区委员会成立,吴仲超任书记。
1941年皖南事变后,苏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4月,中共苏皖区委和中共(京沪线)路东特委合并,成立中共江南区委员会,谭震林兼任书记。建立江南行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主任。9月,苏常太地区划归苏中区管辖,中共江南区委又改成中共苏皖区委。
1943年3月,苏南行政公署成立,江渭清兼主任。
1944年12月,粟裕率领新四军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与第6师16旅会合,发展苏浙根据地。
1945年1月,中共苏浙区委和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区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5月,苏浙区委改为苏南区委,吴仲超任书记。苏浙军区主力挺进浙西后进一步扩大根据地。至同年7月,苏南根据地东起淞沪,西至芜湖,北接长江,南达浙西天目山区,辖19个县级政权。
淮南抗日根据地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淮河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包括安徽东部、江苏的一部分。1939年5月初,为开辟皖东根据地,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四、第五支队分别开赴淮南津浦路东西两侧开展游击战争。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东南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到1945年根据地拥有人口280多万,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四、五、六旅和路东、路西2个联防司令部。1941年5月,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和路西两个省委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由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从苏北移至二师师部所在地淮南盱眙县黄花塘,师部改驻来安县大刘营。从此,黄花塘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淮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各项工作也直接受军部和华中局指导。2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南苏皖边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辖路东、路西两个地委;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主任,辖路东、路西两个专署;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罗炳辉任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谭震林兼政委,辖三、四、五旅和两个军分区。1943年,淮南根据地军民主动对日出击,夺回部分失地,成为扩大解放区的先锋。1944年11月,二师在路西粉碎日、伪军7000余人的大"扫荡"。1945年春,又击退日军山本旅团对路东的进攻,并先后取得路西占鸡岗、黄疃庙反顽战斗的胜利;8月,向津浦、淮南两路进击,先后从日军占领区收复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仪征等县城,兵临南京城下,成功地争取了汪伪首都警卫三师钟健魂部3000余人起义。
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宁波)之间,东临东海,南达东阳、宁波公路一线,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东岸。1941年,中共苏南区党委指示浦东工委组织力量向浙东敌后发展。
1941年余姚沦陷,中共上海党领导的浦东部队分批南渡杭州湾,立足三北(余姚北、慈溪北、镇海北)。
1941年2月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陈毅等,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刘少奇、陈毅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开辟浙东的工作。江南区党委指示路南特委立即组织浦东工委的武装力量向浙东挺进。
1941年5月起,浦东工委领导的浦东淞沪五支队,伪军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中由共产党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分批进入浙东三北敌后,成立三北办事处,初步开辟了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会在慈溪宓家埭成立,谭启龙任书记。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慈溪鸣鹤场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委。至1943年夏,正式创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区党委确定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工作方针。在三北,经过蜀山渡、杨葛殿、竹山岙三战三捷,重挫了日寇气焰,接着又对国民党忠义救国军3000余人的猖狂进攻,进行反击,歼顽军2000余人。
至1944年,先后建立了三北、四明、会稽、浦东4个行政区14个县政权,根据地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400余万。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吴仲超
吴仲超(1902年-1984年10月),男,又名兰久、铿,上海南汇大团镇(今划归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曾任中共华东党校副校长兼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中共苏南特委书记,苏皖区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治委员,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西路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师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京沪路东特委书记,茅山地委书记,苏皖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兼苏南行署副主任,苏南区党委书记兼苏南行署主任,苏浙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苏浙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参加1941年苏南反"清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秘书长。期间,为党和人民征集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华东党校副校长兼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
1984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何克希
何克希(1906年-1982年12月17日),四川峨眉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赴上海从事情报工作,成为中央特科成员。1942年何克希被派往浙东,任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1944年1月被任命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浙东区党委委员,领导创建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奉命北撤。1949年后,先后担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1982年因病逝世。

罗炳辉
罗炳辉(1897.12-1946.6)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
抗日战争初期,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副师长,1943年起任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并安葬于临沂。
他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郑位三
郑位三(1902年10月21日-1975年7月27日),原名郑植槐,湖北省红安县人 ,早年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黄麻起义,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期工作,身体受到损害,1948年起因病休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197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郑位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方毅
方毅(1916年2月26日-1997年10月17日),福建厦门人;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厦门、漳州共青团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共青团厦门中心区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抗战爆发后,赴湖北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民运部长,鄂东特委书记。1939年后,相继担任鄂豫皖区党委委员、中共苏皖省委委员、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后,历任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书记,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抗战胜利后,历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副主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负责华东地区财政经济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党组书记、中央财政部副部长;1961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局长;1964-1976年,先后担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党组书记,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1988年4月被选为全国政协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97年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钟健魂
钟健魂,1903年生于湖南岳阳市张家村。1920年参加湘兵学兵营;1922年进广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任广东第二军学校及湘军讲武堂连副;1925年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同年参加北伐任广东东征军政治部宣传委员、广东中央政治讲习班队长;1925年参加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任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军事教官;同年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营长,领导江西安源煤矿矿工参加秋收起义,失败后被捕;1928年保释出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29年考入南京禁烟委员会;1932年至1938年在上海任铁路警务段长等职。钟皿浪为了拉出一支队伍重回党的怀抱,于1939年打入汪伪组织,先任伪独立第14旅旅长,后任伪南京警卫三师师长。经过多年精心酝酿准备,在白色恐怖下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积极策划起义。1944年3月30日被汪伪中华民国武汉政府授予陆军少将。1945年冒着生命危险率领警卫第三师3000官兵武装起义成功。1945年8月经华东局批准,由刘贯一同志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军军长,华中野战军七纵队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教育长;1953年10月至1965年任北京铁道学院副院长。1965年离职休养。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8日逝世,享年102岁。

谭启龙
谭启龙(1913.01---2003.01.22),男,汉族,江西永新人,曾用名胡志萍。井冈山走出来的老红军、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担任山东、浙江、福建、青海、四川五省省委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济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江南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开辟和建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从1937年12月起,历任新四军一支队驻平江县办事处主任,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苏皖特委书记,苏皖区党委书记,皖南特委书记,江南区党委书记,闽浙皖赣四省驻沪联络站负责人,1942年6月,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来到浙东,任中共浙东区委员会书记;8月,兼任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政委。次年12月22日,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仍任政委。1945年9月底,根据华中局指示,率部北撤至苏北。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鲁南、孟良崮、鲁西南、莱芜、豫东、淮海等重大战役。从1945年11月起,历任新四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政委,中共江南工委书记,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党委书记。安徽合肥和浙江杭州解放初期,参加了接管工作,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二书记兼合肥市军管会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二书记兼杭州市军管会副主任。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六月三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