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1938年,日军逐步向华中腹地深入推进,皖中地区成为抗日前线。2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奉命东进,迅速在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区展开。5月12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江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第四支队还在安(庆)合(肥)公路两侧频频出击,先后在铁铺岭、棋盘岭、范家岗等多次伏击敌人,击毁日军车百余辆,歼敌数百名。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分任正副指挥。
1940年3月,国民党桂系军队及地方部队在皖中地区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严重破坏了皖中地区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除一部分武装坚持在含山、和县、全椒及巢县等地活动外,舒无地委及党政机构随同部队撤至皖东地区。7月17日,日军再次占领无为县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9月,江北游击纵队(随后改番号为无为抗日游击纵队)返回巢无地区,恢复皖中地区的抗日形势,并相继建立了区、乡民主政府,皖中地区初步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皖中各部队奉命组成新四军第七师(5月1日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委,并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形成了全地区集中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曾希圣等率党政军机关迁入巢南山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对无为东乡的"扫荡"。
到1942年春,第七师相继开辟铜陵、繁昌地区,含山、和县地区,桐城、怀宁、潜山地区,望江、太湖、宿松等地区,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打通了与第六师、第二师的战略联系。1942年4月27日,为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斗争,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恍城成立,何伟、曾希圣先后任书记。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选举了知名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后李步新兼议长);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行署主任。皖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行政机构。
1943年是皖江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伪频繁地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国民党军队也不断向皖江地区发起进攻。仅1943年一年,第七师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各项建设日益完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不断发展。
卓有成效的财政经济工作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1943年6月,成立大江银行,并发行了大江币,控制了皖江地区的金融市场。根据地还制定了合理的税收政策,加强商业税、农业税和货物过境税的征收,使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此外,根据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事业。在行署主任吕惠生领导下,皖江抗日根据地内最大的水利工程--无为黄丝滩大堤于1943年12月1日动工修建,次年5月3日竣工,彻底根除了严重威胁皖中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患,对保障皖江地区的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皖江根据地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不仅保证了第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的需要,而且还上缴新四军军部,支援兄弟地区。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七师展开大反攻,解放了无为、巢县、芜湖等地日伪军据点。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皖中抗日根据地
皖中抗日根据地也称皖江解放区,位于今安徽中南部沿长江两岸地区,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从皖西霍山出发,开赴皖中舒城、桐城、庐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1月,张云逸率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抵达江北无为地区。翌年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突围的新四军指战员,大部分渡江到无为。5月,按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将皖南突围部队与原江北游击队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1943年3月,成立皖江区党委,皖江根据地至抗战胜利时,面积扩大到1.4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李世龙
李世农(1911-2006),河北巨鹿人,193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皖中工委书记,中共皖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副书记,中共蚌埠市委书记、军管会副主任兼警备司令部政委等职;1951年至1958年先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等职;1958年被错定为"右派分子"。1962年平反,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8年10月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1979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纪委第一书记等职。1983年3月任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85年5月离休。

张云逸
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生,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广西右江领导武装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时期,历任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党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徐海东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原黄陂县滠源乡会夏店里滚石岭会)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军卓越的军事家,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忠诚战士,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黄麻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成功保卫了陕北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张鼎城
张鼎丞(1898年~1981年)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在山东工作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1981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张鼎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曾希圣
曾希圣(1904~1968年),曾名曾勉,革命家、政治家,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六月四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