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历史背景
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13日,苏军开始在朝鲜东部清津地区登陆,14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划分对日本占领地区受降范围,经苏,美协商,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为界,以北为苏军受降区,以南为美军受降区。
根据开罗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达成协议,由驻朝鲜的苏军司令部和美军司令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助南、北朝鲜迅速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但是由于苏、美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而未能实现。
1948年8月15日,在朝鲜半岛南部大韩民国成立,9月9日,北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成南北分裂、对立的局面。围绕朝鲜统一问题,双方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三八线上武装冲突日增,局势日趋紧张。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金日成欲武力统一朝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势力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并公开发表,中苏同盟促美改变对台政策。
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国家以后,南北双方都试图通过武力实现民族的统一。美国和苏联当时都无意在亚洲出现双方直接冲突的局面,因此,对其代理人均采取了限制和压抑的措施。1950年1月底,由于中苏条约谈判中来自中方的压力,莫斯科改变了主意。为了保证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以朝鲜半岛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顺港,在4月10日-25日的秘密会谈中,斯大林与金日成详细讨论并最终批准了发动战争的计划。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访北京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而毛泽东持反对意见,认为此时发动战争时机不够成熟。斯大林要求毛泽东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5月15日,毛泽东表示同意金日成统一半岛的计划,但是并未被朝方告知时间表。当战争爆发时,中国并未事先得到消息。在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了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
朝鲜人民军的南进与美国的干涉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28日即攻占南韩的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在朝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军"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的进攻。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成员国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动议以13对1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朝鲜人民军处于节节胜利,先后发动了汉城战役、铁原战役、大田战役和洛东江战役,占领了韩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把韩、美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间的狭小地区。8月31日,又发动了釜山战役,先遣部队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但是此后战局处于胶着状态。
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麦克阿瑟认定中国不敢出兵与美国对抗,所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以后又增调了第50、第66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第13兵团过江后,于10月20日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
战争过程

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第二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
"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第四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
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
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第四次战役志愿军虽有较大损失,但仍歼敌7.8万多人。

第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22日发起,至6月10日前后结束,历时50天,战役的结果是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附近地区打退到汉江南岸地区,但又被"联合国军"推回到三八线南北地区,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灭"联合国军"8.2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8.5万余人。
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8万多人。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第二阶段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为打破美国空军的空中封锁,保障交通运输,志愿军发起了"反绞杀"斗争。
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阵地,坚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有生力量所进行的作战。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的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而进行的备战活动。"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为促进停战实现,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韩国当局声称要"单独干"、"北进",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给韩国军队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历史意义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于我、而中国大无畏果敢担当的;是美军出动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却败北、中国人民志愿军动用装备原始的陆军单一地面作战而取胜的;是美国不愿意提起的“被遗忘的战争”,是中朝两国永远铭记的人民和军队团结战斗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伟大战争!
其意义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敢于担当,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形象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在境外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有力地震慑了美国,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彻底把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从被侵略、被拯救的可怜形象,改写成了拯救者、保护者的英雄形象。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声誉”“提高了地位”。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大国姿态登上国际舞台,为新中国建设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环境,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从抗美援朝战争保卫和平的历史担当,到2020年抗疫的大国责任担当,一脉相承,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力争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敢于斗争,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毫无疑问,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较量。美国是世界经济、军事头号强国,美国军队武器装备先进,在朝鲜战场上出动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动用了当时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中国的新生政权刚建立一年,忙于恢复经济和医治战争创伤,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基本上是陆军在少量坦克和炮兵支援下的单一地面作战,后期参战的少量空军也仅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运输线和进行局部空中作战。
但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到8个月,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后,就同朝鲜人民军把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一举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
正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范例。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弱胜强,而是一个积贫积弱百余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新生国家,对不可一世、独立战争以来从无战争败绩的第一大强国的以弱胜强,是一种国力差距极度悬殊下不可思议的以弱胜强,是一次改写国家命运和世界格局的以弱胜强。这场战争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对亚洲和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极大鼓舞,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敢于牺牲,打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和中国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凯歌。
毛泽东主席指出,抗美援朝的胜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
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标注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熔铸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和中国人民,打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弘扬新时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应对严峻复杂形势、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