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级战斗英雄王海
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
1944年为山东威海青年中队队员,在山东革命大学学习。
1946年6月参军,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机械队学员、机械员、飞行员。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王海先后担任过飞行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
1975年,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1982年11月任空军副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83年11月起)。
1985年7月-199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2020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王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抗美援朝空战
1951年4月25日,王海作为空3师第9团第1大队大队长,随空3师一起奉命编入志愿军空军战斗序列,开始执行战斗任务。11月18日下午2时左右,志愿军空军第9团和苏联空军在朝鲜肃川上空迎击美国空军,王海大队以5∶0结束战斗,王海本人击落2架敌机。12月15日,王海大队再度迎战美国空军,以4对12的劣势创下6∶1的惊人战果。
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
在抗美援朝空战中,王海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王海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
王海曾荣获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特等功臣罗盛教烈士
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湘西重镇沅陵解放了。这年11月,年仅18岁的罗盛教,抱着保家卫国的赤热之心,邀集几位同学欣然步行来到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并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漏,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
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同年3月毕业,分配在四十七军文书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1日,罗盛教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学习期满后,派在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旋随部投入湘西武陵山地区的剿匪战斗,被分配到湖南省沅陵县乌宿区及毗邻的古丈县,参加四十七军司令部直属侦察队剿匪。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于1951年4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罗盛教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是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劝说他:"你的决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正担任文书工作,对消灭敌人是有保证作用的!"罗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从那里传来了呼救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罗盛教出早操后,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零下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跳进了冰河。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崔莹托出水面。当崔莹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几经周折,罗盛教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过了很久用头和肩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崔莹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把罗盛教救了出来,但罗盛教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为了纪念罗盛教和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的善举,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授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罗盛教勇救落水朝鲜儿童

一级英雄杨连弟烈士
杨连弟,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他家境贫穷,14岁时学鞋匠,以后又当过电工、架子工,给资本家卖了十几年苦力,也练就了一身登高技能。1949年初,天津解放后,杨连弟告别家人,与干过架子工的同伴一起,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铁道兵纵队。1949年春,杨连弟在修复石门(今石家庄)到北戴河铁路沿线桥梁的过程中初显身手,为连队解决了不少施工难题,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师傅"。
1949年夏,铁道兵部队开往豫西,担负了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达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为了保障进军大西北,需要尽快修复此桥,首要任务是上到高耸的桥墩上,把它们铲平后重新架梁。由于缺乏施工机械,如何爬上桥墩成了难题。团首长把全团同志拉到大桥下,动员大家想办法。杨连弟经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桥墩上每隔三米就有一根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却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团领导批准后,杨连弟在全团注视下,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经数小时奋战,终于登上桥墩。当时在陇海铁路上工作多年的桥梁专家不禁赞叹:"战士中真有能人啊!"
1950年9月,他被部队选派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接见,并在天安门参加了国庆一周年观礼。作为一个旧社会受尽欺凌的穷苦工人出身的战士,杨连弟当时无比激动,决心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奋斗,并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50年11月,杨连弟随铁道兵入朝参战。在抢修沸流江大桥的战斗中,他根据敌机轰炸的规律,大胆提出利用敌人轰炸间隙白天施工的建议,大大加快了抢修进度。此经验在铁道兵各部队得到推广。1951年3月,杨连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杨连弟被提拔为副排长,不久随部队来到清川江大桥。当时,恰逢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为修复江心桥墩,杨连弟提出搭钢轨浮桥,并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1951年9月,杨连弟被选为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团代表回到北京,并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此后,他又随志愿军代表团在华北各地巡回报告英雄事迹。回到朝鲜前线后,杨连弟升为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他在清川江大桥下,被一颗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随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杨连弟"一级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他还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杨连弟抢修清川大桥
策 划:
莫连光
陈国民
雷四平
于应华
资料整理:梁 钢
图片来源:网 络
审 核:莫连光
图书馆党总支 宣
二O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